开篇:从混沌中来

从鸿蒙初开到人类登场,从茹毛饮血到美味佳肴,经过了悠悠岁月,文明出现了,继而,疯狂(madness)或精神错乱也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演进产生了。
在欧洲和南非考古时,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凿开洞的颅骨(图1)。于是,一些历史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当时社会中拥有“法术”之人以石头为工具,对那些出现异常行为的人施行了“钻颅术”(trephination),以便让“邪恶的精灵”离开其躯壳,从而达到治疗精神错乱的目的。
一门相应学科——精神医学的诞生、发展与壮大离不开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下面,让我们游弋于历史的长河,从欧洲文明的源头——湛蓝色的爱琴海说起。[详细]

第一卷(公元前1200年~公元5世纪)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精神医学的诞生

  相传,希腊神话中的尼俄柏是底比斯王安菲翁的妻子,因生有七子七女而十分骄傲,并由此傲慢地嘲笑太阳神阿波罗的母亲女神勒托只生下一儿一女,还阻止底比斯人向勒托奉献祭品。女神勒托故此大怒,命令儿子阿波罗用箭射死尼俄柏的七个儿子,女儿阿耳忒弥斯射死她的七个女儿。因此,尼俄柏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痛苦、悲伤和忧郁的象征。
      有人说,当东方的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及古中国文明兴起、辉煌的时候,古希腊才刚刚从黑暗中睁开眼睛。[详细]

第二卷(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

中世纪:巫术之锤
     在这个时期,精神医学以及“疯狂”的人们滞留于漫漫的黑夜里,没有了光。
     公元476年,显赫一时的西罗马帝国在内困外扰下灭亡了。欧洲社会从此进入了神权统治的黑暗时代。精神错乱者被再次视为魔鬼附体而遭受到残酷的迫害。
     荷兰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的一幅名叫《愚人治疗》油画非常著名,再现了中世纪人们对待精神错乱者的真实情境:一名头戴“智慧漏斗”的外科医生采取开颅的方式,把患者体内“邪恶的精灵”释放出去(图4),患者旁边还伫立着修道士与修女。 [详细]

第三卷(公元14世纪~公元17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涌现
    公元14世纪伊始,随着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人文领域一大批人文主义巨子的出现,中世纪“伴着沉重的打击和黯淡的悲伤结束了”(艾略特)。
    人文主义(humanism)显然与人文学者、人文学科密切相连,他倡导对人文学科包括语法学、修辞学、诗学、历史学和道德哲学的研习。
     意大利的“诗圣”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竭力倡导阅读古典希腊文和拉丁文经典著作,由此拉开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序幕,并横跨整个欧洲。这场文化运动凸显人性地位,反对神权统治,赞赏个人主义和世俗价值,涌现出像达·芬奇那样震古铄今的巨人。[详细]

第四卷(公元17世纪~公元19世纪)

  近代与现代:现代精神医学的建立

  法国医生比奈打开精神错乱者身上的枷锁,拉开了现代精神医学的序幕,但人类文明的演进并非线性发展,理性的进步让疯狂或非理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果说,17世纪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和英国科学家牛顿等欧洲众多学者为代表,开启了理性与科学的时代,标志着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那么,18、19世纪则分别是思想启蒙和建立思想体系的时代。与之相伴随的,现代精神医学诞生了。
[详细]

第五卷(公元20世纪)

  现代:现代精神医学的发展

  从20世纪之初到中叶,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锂盐和氯丙嗪的发现,再到“非住院运动”的开展,精神医学的发展开始进入“加速期”,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进入20世纪后,精神医学开始蓬勃发展。世纪之初,弗洛伊德将人类的梦境、潜意识等心理活动引向了非医学、神话和性,成为了泛性主义的代表。而精神病患者比尔斯则在众多学者的支持下,于1908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精神卫生组织,以捍卫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详细]

第六卷(公元21世纪)

  当代:走向后现代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未使精神障碍的病因得到明确

  尽管20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却依旧摆脱不了对生存或存在的威胁;尽管20世纪的精神医学在分子遗传学、神经影像学和精神药理学方面有了快速发展,但精神障碍病因的探索仍处于“黑箱”阶段。

  穿越历史,不知不觉来到了后现代主义。它并非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思潮与思维方式;是一次超越。

  后现代主义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在哲学上否认一元论[详细]

尾声:到混沌中去

  也许,远古的人类来自于混沌,经过漫漫长路、悠悠岁月,又回归于另一种混沌。其间却充满探索与发现、充满奋斗与抗争、充满爱与恨。精神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不仅隶属于临床医学,亦与哲学、艺术乃至政治与人权等人文领域紧密相关。因此,精神卫生工作者们应时刻谨记于心的是:科学与人文缺一不可,或者说,应拥有科学的头脑与慈悲为怀的心。
[详细]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