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冠心病治疗领域近30年来的发展,介入治疗的诞生与普及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飞跃,这一救命性的技术已为无数人带来了生的希望。那么,介入技术是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借《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办30年之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重要奠基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带我们一同回忆起了那个年代…… 1985年,郑笑莲和贾国良教授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实施了国内首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当时(1985-1986年间),我正在美国学习。回国时,我从国外带回很多器械(各种导管、导丝等),大多都是他们打开没用上,或用过之后保存较完整、经过严格消毒的,这些器械在当时国内还没有。 那时候的冠心病患者都觉得吃药就行了,一听要介入治疗须承担一定风险,都不接受。我回国后两个月(1986年10月底),才找到一位愿意接受治疗患者,我们医院才完成了第1例PTCA。这个病例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患者,名字我还记得。他以往有过心肌梗死,最近又心绞痛发作,造影提示前降支70%局限性狭窄,患者有介入治疗指征,前降支又是比较容易操作的部位,但我们也是动员了好长时间他才同意。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治疗效果也很好。当时(愿意做介入的)患者非常难找,之后又过了好长时间,我们才开展了第2例。 在最开始做(介入)的时候我们心里也是非常紧张的,由于患者很难找,所以压力特别大。一方面技术上我们经验还不多,在国外学习时也只能协助完成部分工作。再加上球囊扩张的时候本身就有3%~6%的机会发生急性闭塞,当时还没有血管内支架,患者必须进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冠脉急性闭塞多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如来不及再次球囊扩张或行CABG的话可能造成死亡。当时我每次做完PTCA后都是提心吊胆的,晚上回家后特别怕电话铃响,铃一响就心跳加速,就怕是患者有事。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