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冠心病越来越“流行”
图片

30年,越来越“流行”的冠心病

冠心病在2010年造成的全球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达到1.3亿,其顺位由1990年第4位上升至第1位。

    同期,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和城镇化,人口快速老龄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人群中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持续升高,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攀升,已成为我国人群主要死因,带来了很大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有效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是冠心病防治的关键。

    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与个人都应重视生态文明、环境健康,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建设;切实推进控烟和限盐工作;加强居民可及的公益性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加强政府领导人、医生和教师群体健康生活方式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期待遏制我国冠心病的快速上升势头,增进全民健康。

    30年来,尽管我国冠心病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人群中各种重要危险因素水平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日趋严重,雾霾天数增加,细颗粒物(PM2.5)浓度之高令人担忧,可能成为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仅考虑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因素,我国2000-2009年、2010-2019年和2020-2029年冠心病死亡例数分别为523万、667万和858万,上升趋势明显。[详细]
   忆往昔,中国冠脉介入治疗起步艰难

高润霖院士谈国内冠脉介入起步 那个举步维艰的年代

谈起冠心病治疗领域近30年来的发展,介入治疗的诞生与普及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飞跃,这一救命性的技术已为无数人带来了生的希望。那么,介入技术是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借《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办30年之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重要奠基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带我们一同回忆起了那个年代……

    1985年,郑笑莲和贾国良教授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实施了国内首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当时(1985-1986年间),我正在美国学习。回国时,我从国外带回很多器械(各种导管、导丝等),大多都是他们打开没用上,或用过之后保存较完整、经过严格消毒的,这些器械在当时国内还没有。

    那时候的冠心病患者都觉得吃药就行了,一听要介入治疗须承担一定风险,都不接受。我回国后两个月(1986年10月底),才找到一位愿意接受治疗患者,我们医院才完成了第1例PTCA。这个病例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患者,名字我还记得。他以往有过心肌梗死,最近又心绞痛发作,造影提示前降支70%局限性狭窄,患者有介入治疗指征,前降支又是比较容易操作的部位,但我们也是动员了好长时间他才同意。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治疗效果也很好。当时(愿意做介入的)患者非常难找,之后又过了好长时间,我们才开展了第2例。

    在最开始做(介入)的时候我们心里也是非常紧张的,由于患者很难找,所以压力特别大。一方面技术上我们经验还不多,在国外学习时也只能协助完成部分工作。再加上球囊扩张的时候本身就有3%~6%的机会发生急性闭塞,当时还没有血管内支架,患者必须进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冠脉急性闭塞多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如来不及再次球囊扩张或行CABG的话可能造成死亡。当时我每次做完PTCA后都是提心吊胆的,晚上回家后特别怕电话铃响,铃一响就心跳加速,就怕是患者有事。[详细]
图片
   话发展,中国冠脉介入治疗30年足迹
图片

霍勇教授谈国内冠脉介入之发展 30年奋斗,我们无愧于历史

在过去30年间,冠心病介入治疗完成了由萌芽到成熟的蜕变。在这期间我国冠脉介入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怎样的历史轨迹?本报记者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进行了专访,霍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介入从业者们见证并参与的历史,和他们即将创造的未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冠心病介入治疗目前正处于平台期,平静之中可能孕育着一个大的变革。其标志是,我们能明确地判断哪一例患者、哪一处病变应接受介入治疗,并有成熟的相关技术,从最开始进行介入治疗时就能预测到患者的预后。”

    介入治疗在国内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在第二阶段,在1994、95年后的10年间,冠脉介入治疗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技术趋于成熟,器械的使用更方便、安全、有效,再加上支架的使用,使介入相关并发症大大减少。而对于我国来讲,不可忽略的就是一大批从国外学习回来(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专家加入。1995年之后的几年,国内进入介入治疗的黄金时期,我们在国内各地到处帮忙。之后国内每年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例数的增加都非常显著。在这迅速发展的10年间,国内能够实施PCI的医院已经由最早的几家、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有了10-20倍的增长,介入治疗冠心病领域蓬勃发展起来。[详细]
   看未来,中国冠脉介入比肩国际领先水平

葛均波院士谈国内冠脉介入之探索 一路走一路试

1977年9月,瑞士学者格林特茨格(Gruentzig)完成了世界首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这在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尽管我国冠心病介入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此间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它特殊、且影响深远的意义。过去30年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一直紧随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在介入新技术、新器械的推广应用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已基本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

    1989年,加拿大医生康波(Campeau)首先报告了穿刺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1992-1993年,荷兰医生基门内捷(Kiemeneij)等先后报告了经桡动脉途径(TRI)经皮球囊冠脉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进入了新的时代。

    国内TRI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笔者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TRI。2000年,笔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施了国内首例门诊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患者无需住院。与经股动脉相比,TRI优势更突出,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减少医疗费用,并可改善患者的舒适度。自2007年起,TRI已成为国内PCI的主要入路。

    近20多年来,TRI的适应证不断拓展,从最初简单的冠脉造影术到简单病变的支架置入术,再到目前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严重钙化扭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老年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可经桡动脉途径完成介入治疗。

    虽然TRI冠脉介入治疗有着诸多的优势,可明显提高临床获益,但仍有10%-20%的患者由于桡动脉本身解剖异常、血管痉挛等因素无法采用TRI。与桡动脉相比,尺动脉虽解剖位置较深,但具有相似的血管内径,具备前臂动脉入路备选血管的基本条件。[详细]
图片
  成就和挑战并存,冠心病外科回眸
图片
图片

冠心病外科的风雨历程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性障碍或心脏器质性病变,为最常见的一类心脏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人口结构老龄化,冠心病患病率也逐年攀升。

    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冠心病患病率约为7.7‰,较2003年的4.6‰有很大幅度的上升;同时,冠心病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自2002年到2009年,我国城市与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均呈现出大幅增高的趋势(根据《201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

    在我国,心脏疾病已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大健康杀手,据《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在所有心脏疾病中,冠心病的死亡专率高居榜首。

    因此,对冠心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控制与治疗冠心病已成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详细]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