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今年的9月3日是首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在8年抗战和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历史中,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发挥了积极作用,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抗战故事。
——精心救治伤员“戚院长”之名家喻户晓
戚寿南(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首任院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今年的9月3日是首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在8年抗战和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历史中,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发挥了积极作用,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抗战故事。
1935年,下令复建中央大学医学院及附设医院
1934年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聘请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戚寿南教授来到中央大学任职,担当重建医学院及其附设医院的重任。
图为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当年的放射科标牌前合影
为缓解当时国内医学高等人才缺乏现状,1935年5月18日,国立中央大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开始筹建医学院和附设医院,当时的《中央日报》专门刊发了教育部要求复建医学院及附设医院的训令,明确了拨款、建设等要求,要求下年度开始招生,以应国家急需。
戚寿南教授担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也是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首任院长。
戚寿南教授1893年2月出生于一木工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待人和善,勤奋努力,好学不倦,学习成绩在所经历的学校均名列前茅。1916年毕业于南京的金陵大学,因成绩优异获得美国罗氏基金推荐并保送美国留学,就读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该校世界闻名,至今在美国医科大学中仍居榜首。1920年以优异成绩获美国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麻省总医院任职,一年后返回祖国。戚寿南教授1922年至1934年任教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讲授内科学,并任其附属医院的内科主任,直到1934年前往中央大学任职。
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大学医学院及附设医院西迁入川抗战
戚寿南教授1937年创立了中华内科学会,被推为首任会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西迁入川,中央大学医学院及附设医院迁往成都,并与齐鲁、华西两校联合建立“三大学联合医院”,公推戚寿南教授担任西南联合医院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条件极为困难,戚寿南本着普济众生之理念,对广大同胞关怀备至,挽救了无数贫穷病人之生命。当时,抗日飞行员“以少胜多”英勇与日机作战,负伤飞行员皆送往四川成都的“三大学联合医院”抢救,戚寿南院长在医院内安排了特别医疗区,对每一伤员均亲自诊疗或会诊。康复重返战场的空军英雄均对戚院长感恩戴德,不忘救命之恩。当年在成都,“戚院长”之名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无不称道。由于他医术精湛,极负盛誉。
在戚寿南院长的带领下,一大批医学名家在成都联合医院开展医学教育与救死扶伤工作,其中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奠基人之一的阴毓璋教授,当时在成都担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妇产科主任。
阴毓璋教授
阴毓璋教授出生于1903年,山西沁源人。192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学堂,并于1926年拿到公费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经过三年医学预科的学习,成功进入医学院就读,1932年,他拿到珍贵的医学博士学位,并留院任助理教授、外科医生。1933年,阴毓璋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条件,不顾国内医疗环境的艰辛,回到祖国的怀抱。他来到了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这所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医院,担任大内科和大外科主任,并代表医院参加世界金宝搏版本 会。
后来,阴毓璋教授加盟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工作,为我国妇产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其女儿阴东平继承父业,一直工作在她父亲战斗过的医院,先后担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内科教授、副院长等职,成了一名优秀的肾脏病专家,直至在中大医院光荣退休。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医学院及附设医院迁回南京丁家桥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医学院及附设医院整体迁回丁家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委派戚寿南代表中央大学从成都急返南京,从日寇手中接收并恢复中央大学,1946年中大医学院及附设医院也迁回南京,战后家园破堪,百废待举,设备资金均极匮乏,戚寿南以其自身之声誉以及与美国医学界之良好关系,从美国一些基金会筹集药品、资金,极大地支持了中大医学院及医院的成长与发展。由于他的贡献巨大,当时国民政府曾数度力邀从政,均被戚寿南婉拒,表示决心继续医学教育事业,愿为培养我国医学人才竭尽全力。
戚寿南教授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一职直至1948年。在当时吴有训校长赴美期间,曾由戚寿南为短期代理校长,后又曾以首席代表、团长身份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卫生会议”,会后应邀去加拿大讲学。
戚寿南主持中央大学医学事业发展14年间,建树颇多,汇聚了生理学家蔡翘、生化学家郑集、病理学家康锡荣、内科学家黄克维、金宝搏版本 家董秉奇、放射学家荣独山、神经病和精神病学家程玉麐教授等医学翘楚。当时中央大学医学院师资阵容之强、影响之大,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新中国成立后,因私人原因,戚寿南去了美国,在美国政府设立在马丁堡的政府医院任职。1974年10月29日因支气管咯血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1岁。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医学院及附设医院迎来新发展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从四川迁回南京市丁家桥87号,随后,著名妇产科专家阴毓璋教授出任医院新一任院长。借着抗战胜利的信心与国民政府的支持,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又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丁家桥87号,一个只有150亩不大的地方,涌现出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医学名家和教育大家,如潘铭紫、郑集、蔡翘、戚寿南、康锡荣、郭绍周、姜泗长、阴毓璋、张致一、王世真、丁光生、王士雯、张涤生、牟善初等,他们为祖国的医学与生命科学教育以及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工作期间,阴毓璋教授在美国《国际外科杂志》发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肌腺瘤在病源、病理方面不是一个病症的论文,当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还发表了“幼稚型子宫的临床分类”、“从阴道萎缩的原因研究,否认老年性阴道炎为一单独病症”等数十篇论文,均受到当时国外妇产科学者的重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被军队接管,随后几度更名,先后经历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五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第84医院及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多个重要历史阶段。经过80年的发展,几代人时刻牢记历史使命,发扬抗战精神,励精图治,奋勇拼搏,如今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是江苏省唯一教育部直属“985”、“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附属医院,也是江苏省首批通过卫生部评审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特别致谢:感谢对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历史搜集及挖掘做出贡献的所有人。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