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成为病人
■楔子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一句常常出现在肿瘤医生报告PPT中的一句话,也是很多医生的座右铭。有人将它译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是一名长眠在美国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或许却是这位美国首个结核病疗养院创建者行医一生的感悟。也正是因为由此引发的诸多共鸣,使得它能够超越时空,隽永流传。
但令我困惑的是,每次我看到这句话,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问题—— 究竟在现实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算做到了真正的“relieve(减轻病痛)”和“comfort(给以安慰)”?
今年,一位陪伴了我几乎整个童年时光的亲人不幸与世长辞。这位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见证了共和国近百年的风风雨雨,用她坎坷、传奇的一生和善良、敦厚的品格,温暖了家族中的每位成员,也温柔了我们的点滴岁月。从发现罹患肿瘤到最后离开,整整十天的时间。在这期间,全家几乎找了所有能找到的专家,用了所有的办法,但都因为肿瘤位置的特殊和老人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已无法做到relieve,而只能是尽力的comfort。而在整个过程中,我常常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深深的无力感。
我是一名从事与肿瘤学相关专业的记者、编辑,每天接触的也都是不同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业8 年来,对DFS、PFS、OS、QoL、PS、并发症等词汇也算是司空见惯了,但这些词汇究竟在现实中代表着什么,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现在看来,基本算是“一无所知”。对此,我深深地感到愧疚,同时也再次开始了对“relieve”和“comfort”的思考。
The days are long, but the years are shor(t 日子很长,但岁月如梭).
这是一名罹患肺癌的神经外科医生在写给《斯坦福医学杂志》的文章中引用的一句话,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当他的角色转变为一位病人,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之前自己熟知的治疗方案开始亲自验证,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故事。而看了这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我暗下决心,与其还在执着于那些冷冰冰的肿瘤学词汇,倒不如走近这些自己不幸成为肿瘤病人的医生们,请他(她)们讲述自己的感悟,那些有温度的直接感受和体会。
我想,这或许对于未来如何真正做到“relieve”和“comfort”终归是有益的吧?
-
第十七届CSCO大会在厦门召开
2014年9月17日-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