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研究“转基因婴儿”引争议】中山大学学者在国际上率先使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细胞进行基因修改,论文被《自然》《科学》拒绝,引发多家国际媒体呼吁“禁止转基因婴儿”。对此,中山大学称,这属正常学术争论,中科院专家说符合中国医学伦理规范,没一点问题。
国金宝搏版本 家及媒体认为,研究人员修改了人类胚胎的基因,是在“制造”转基因婴儿。
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改,俗称转基因。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使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细胞进行基因修改,但随即陷入伦理争议漩涡。
相关论文先是投给《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两家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被拒,继而在国际上引发广泛质疑,多家科学期刊及国际媒体先后刊发多篇文章,质疑其中的伦理风险,并呼吁“禁止转基因婴儿”。随后,该论文被国内一家学术期刊刊发,引发争议。
4月29日,进行这项研究的团队所属的中山大学就此向 回应称,论文引发的争议属正常学术争论,并明确表示校方和相关研究人员都不会就此置评。中国科学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澎湃新闻表示,该研究符合中国的医学伦理规范,“没有一点问题”,国金宝搏版本 界的质疑源于观念上的差异。
论文刊发引争议
完成上述研究的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该校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黄军就带领的研究小组,该小组成员均来自中山大学。
研究论文最初向《自然》《科学》投稿,但因存在伦理争议被拒,随后投稿给中国教育部主管的学术期刊《蛋白质与细胞》。3月30日论文提交,2天后被接收,确认刊发,4月18日在线发表。
事实上,针对该研究的争议一个月前已经开始。
3月5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首先披露,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修改人类基因的研究,相关研究论文即将刊发。由于相关技术较低的实验成功率,《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称,同类研究更多是为了博人眼球,而非为了真正的科学。
3月12日,《自然》援引这一消息,发表评论文章称,修改人类基因存在严重风险,呼吁停止相关研究。
3月20日,《纽约时报》在头版刊发相关报道,题为“科学家要求禁止转基因婴儿”。
4月份,《自然》《科学》分别在其网站刊发多篇新闻报道,关注这一研究的伦理问题。
4月28日、29日,《自然》网站连发两篇报道,称中国科学家对人类胚胎的基因改造,引发学术界对伦理规范“史诗”般的讨论,并质疑该论文的刊发过程——被拒稿后“迅速”得以刊发。
据《自然》网站报道,《蛋白质与细胞》主编、中科院院士饶子和表示:“两天时间已经‘很长’了,你可以写邮件给很多人,现在不是古时候……我们慎重地讨论了这个研究的伦理问题,也预料到其他人会有不同意见,需要刊发这一文章来引起讨论。”
校方:属正常学术争论
发表在《蛋白质与细胞》上的研究论文显示,黄军就带领的研究人员使用CRISPR这种新技术,对86个人类胚胎进行了基因修改,希望通过该研究测试CRISPR技术修改人类基因组的效率、潜在的脱靶“副作用”,并对人类DNA的修复机制进行研究。这些胚胎中被修改的基因是血红蛋白β-珠蛋白的基因。在地中海贫血遗传病患者体内,β-珠蛋白基因异常,失去正常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51.9%的存活胚胎被CRISPR技术“命中”,基因被修改,但脱靶问题明显,换句话说,不想被修改的基因被修改了。
黄军就团队相关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是争议的焦点,因为国金宝搏版本 家及媒体认为,研究人员修改了人类胚胎的基因,是在“制造”转基因婴儿。
4月29日,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对外宣传负责人蔡珊珊告诉澎湃新闻,相关争议属于学术上正常的争论,中山大学及相关研究人员都不会对该事件发表回应。 澎湃新闻联系了黄军就研究小组成员,被告知不便接受采访。
专家:不会发育成胎儿或婴儿
中国科学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干细胞领域资深专家告诉澎湃新闻,黄军就的相关研究符合我国有关伦理规范,“没有一点问题”。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三原核(3PN)。正常的受精卵是一个卵细胞接受了一个精子后形成的,但三原核是一个卵细胞接受了两个精子,它不能正常发育,而且相关实验终止在48小时(八细胞期),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各个组织器官还未开始发育。
该专家称,人们的顾虑是这些胚胎被“转基因”后获得完整发育,出生,变成人,甚至有下一代。但黄军就的研究一开始就避免了这一点,整个研究中没有转基因婴儿出生。黄军就的研究中,被修改基因的胚胎本身就是畸形的,是试管婴儿临床治疗中的废弃胚胎,本来就不能正常发育,不会发育成胎儿或婴儿,这是该研究不存在伦理争议的关键所在。
他表示,部分国外同行“保守”的声音代表了国金宝搏版本 界是对生命和科学的敬畏,他们对这项研究质疑和反对可以理解并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然而,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基因修改,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常规操作,利用基因修改技术纠正人类疾病也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的今后重要的方向。CRISPR技术只是基因“修改”技术的一种,该技术被发明后,先后在老鼠、猴子等物种上成功使用,但鉴于伦理障碍,一直没有在人体尝试,也没人敢做。“黄军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三原核的实验系统‘巧妙’地规避了这一障碍。意义很大,但没有创新性,这是我认为这个研究最‘负面’的地方。”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