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0日,在天津卫视和四川卫视的晚间黄金时间(19:30)开播了38集系列剧《急诊室故事》。该剧通过“急诊”这个医院的窗口展现了一个个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医务人员专业又不失人文情怀的职业理念和生存状态。美国医生特鲁多那著名的“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贯穿全剧始终,体现了主创人员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和对医患和谐的美好期待。
2015年1月10日,在天津卫视和四川卫视的晚间黄金时间(19:30)开播了38集系列剧《急诊室故事》。该剧通过“急诊”这个医院的窗口展现了一个个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医务人员专业又不失人文情怀的职业理念和生存状态。美国医生特鲁多那著名的“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贯穿全剧始终,体现了主创人员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和对医患和谐的美好期待。1月27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的指导下,健康报社召集《急诊室故事》主创人员、专业技术支持
人员、文艺评论人员、急诊科医生、观众代表就该剧的价值追求和创作理念等进行研讨。编辑摘萃以飨读者。
感动自己,感染他人
《急诊室故事》中急诊急诊科主任关纪洲的扮演者刘钧说,与一般患者一样,他在生活中难免会去医院打针拿药,有时也会有不理解医护人员的地方。第一次对这个职业改变认识是10年前拍《无限生机》时。
那时他们主创人员在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体验生活,白班夜班连着上了好多天,与那里的医护人员也熟悉了。有一天,他看见急诊科走廊墙上玻璃框里有急诊科所有医护人员的工作照和介绍,里面有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特漂亮,就问医护人员,“这个漂亮的妹妹怎么这两天一直没见着”?那几位医生护士互相对看了一眼,然后说,她的照片应该取下来了,但是谁都不愿意去取。因为她在2003年因感染“非典”站不起来了。
刘钧说,在拍摄《无限生机》前,他在120急救中心体验生活,天天跟着急救车出诊,跟随车医生成了哥儿们。医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一天去一个小区接诊生病的孩子,路上一边打着电话问孩子的病情,一边火速往那儿赶,一点儿不敢耽误。但是北京堵车,到那儿一进患儿家门被人拖着就打,扇耳光,“你他妈怎么来晚了?”刘钧听到这儿特别难受,“你怎么不还手?碰到这种无赖打他啊”。医生说,“不能打,连骂都不能。我们只能挨打挨骂的同时去救那个孩子”。
《无限生机》播出了,有一次,刘钧在机场乘出租车回市区,一上车,司机看着刘钧就乐了。他说,“你知道吗,我女儿看你们那个《无限生机》的时候上初中,你知道我女儿现在干什么吗?她现在是北医大二的学生了”。
刘钧说,这个戏不仅改变了他,还改变了别人。所以这个系列(医疗剧)的作品还要一直拍下去。可能有人认为,一个小小的影视作品在社会中起的作用不可能有那么大,但是他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应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它不一定能改变国家的政策,但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尽一点绵薄之力,或许有助于解决一些社会难题。
刘钧很动情的说,“我们的工作比起一线抢救生命的医护人员来说那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向所有工作在一线上的医护工作者们致敬!”
作好技术顾问可能比当急诊主任更重要
《急诊室故事》医疗顾问刘福军问刘福军是北京潞河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他讲述了自己为几部医疗剧当医疗顾问的体会。
早在2004年,刘福军就有幸结缘《无限生机》,后来为《绝不妥协》做医学修改,为《青年医生》、《急诊室故事》做医疗顾问。或许是骨子里面喜欢文学,在拍《无限生机》时,他觉得如果把这部片子指导好,可能比他单纯做急诊科主任更有意义。
刘福军认为,为医疗剧进行专业指导,主要瞄准3个问题。第一是医疗的台词,一个也不能错。对专业台词的把关各个剧组不一样,徐庆东导演(执导了《无限生机》和《急诊室故事》)特别重视在剧本创作期间医疗指导、医疗顾问提前介入。第二是医疗指导,在拍摄现场注意“医护人员”的操作动作不要变形。第三是各种仪器数据和各种仪器的真假。这三个方面最主要的是在剧本形成的过程中医疗专家要及时介入,徐导做到了,《无限生机》、《急诊室故事》就受欢迎。
医疗剧在专业叙述上应该更深入
北京华信医院急诊科主任晁彦公主任晁彦公认为,在医患矛盾冲突比较尖锐的现状下,《急诊室故事》剧组能够把很高质量的电视剧拍出来,体现了主创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医生对他们表示感谢!
晁彦公说,十几年前他还是小大夫的时候喜欢看美剧《急诊室的故事(ER)》、《豪斯医生》。美剧对于医学内容专业性的探讨非常深入。在《ER》中有一段剧情――一位儿科医生碰到一个溺水儿童,孩子严重低体温,医生去了之后用小刀把孩子的喉管切开,把水放出来,然后直接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方式慢慢将体温升上来,自主循环建立起来。这个技术让他瞠目结舌。后来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引进并在临床上应用了ECMO技术。由此可见,好的医疗剧不仅有可能在专业以外,在专业领域内也会对很多人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我国的《急诊室故事》也可能做第二季、第三季,希望在感情戏之外也要加深专业性的挖掘。
医疗剧要有专业范儿
电视剧研究学者电视剧研究学者、、影评人李星文评人李星文认为,该剧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为当下过于发烧的医患矛盾起到降温的作用。
李星文说,该剧的制片人、编剧、主演王茜愿意用一双阳光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同时她还有一个特点,她拍哪个行业就会爱上这个行业,她就会把自己当作这个行业当中的一分子。在《急诊室故事》中,医生护士的道德水准都比较高,剧中涉及到所有的主要人物都当得起“妙手仁心”,可能有一些工作上的疏失,但是工作责任心都是没问题的,出钱、出力、出医术,会给观众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现在医患关系之所以这么紧张跟信息不对等有关。患者大多感觉到医生态度冷冰冰,但很少有人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急诊室故事》把整个急诊医生在上班的过程当中非常匆忙、既要动脑子同时也是体力消耗非常大的状况,反映得非常好,传递了真实信息。
李星文还认为,该剧作为中国的医疗剧建立了“行业标准”。虽然有医生也提到了该剧中有一些专业瑕疵,但是根据他多年来对国产医疗剧的观察,这部剧在专业性上所达到的严谨性是领先的。医疗剧肯定不能照搬医院生活,但是好的行业剧必须有真正的“专业范儿”。
李星文指出,这部剧还有一个特点,即高密度、多线头、大信息量,这个叙事特征实际上是从《重案六组》里面继承过来的,但医学专业上的探索和纠结,斗争和研究还是简单了一点。他特别喜欢美剧《豪斯医生》,把医疗剧当作探案剧来拍,每集遇到疑难杂症,除了医疗专业问题背后还有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样结合就显得这个剧很悬疑,很有深度。《急诊室故事》如果说再拍第二季、第三季的时候,可以再往这个方向再走一走,将看病这个过程表现得高潮迭起一些,可能会更好看。
学习接受生命的无奈
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学生丁雨竹制学生丁雨竹讲述了她在观看了《无限生机》和《急诊室故事》后的改变。
丁雨竹说,十年前看《无限生机》的时候她正在上高二,那时候一边答测试卷子,一边看《无限生机》。她的生活跟《急诊室故事》里护士长的女儿差不多,从小被妈“拎到”医院,哪个小朋友不听话就去哄,哄好了,妈妈去打针。家里有好吃的,不许打开,到时候哄小朋友用。她从小在医院长大,很崇拜向往那个环境。但妈妈跟她说:“不许当护士”。丁雨竹很倔强,还是上了医学院,其中《无限生机》的影响特别大。她希望医生能够以专业的身份存在,可后来发现,“很多事情不是我和老师们可以解决的。医学是试验科学,而我们的试验样本是太珍贵的人,我们在用生命做试验,这个生命试验不能轻易去尝试”。2003年“非典”时期,她妈妈去了一线,那时候她感受到人们对医疗行业的一种崇拜感,因为大家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共同感受生死的人。那时候大家讨论生死的时候已经不再关注医生到底有没有尽力,而是努力接受也许下一个就是“我”,我该怎样做。那时候有一种观点,向死而生,也许明天我就是下一生。
丁雨竹说,在临床上,我们希望病人理解我们,其实是希望病人理解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急诊室故事》演到最后,最感动的是出现了那么多不可逆的死亡病例,医生展现出随性的状态告诉大家“我尽力了”。让大家看到“这也许是我的明天,也许是我亲友的明天,我看到医生尽力了,我要努力学着去接受了”。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