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医学人文

MIT“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揭晓,这10余位青年科学家如何颠覆生命科学领域?

作者:生物探索 来源:生物探索 日期:2020-12-15
导读

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揭晓了中国最权威青年人才榜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评选结果。

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揭晓了中国最权威青年人才榜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评选结果。

据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1999年起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自2017年落地中国以来,这一权威榜单评选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业领域权威人士的支持。在此次TR35中,10余位青年人才或将为今后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RNA 剪接的分子机理助力相关疾病治疗

万蕊雪

西湖大学西湖学者

2017年,万蕊雪在清华大学医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展研究。其研究得到了世界上第一个近原子分辨率的剪接体结构,阐明了真核生物细胞内最基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之一——RNA 剪接的分子机理,揭示了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指导疾病的治疗及药物研发。

此外,万蕊雪从结构生物学切入,通过生物学的基础研究阐明了其与人体、疾病的密切关系,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传统化工产业获得新技术路径

崔 好

Bota Bio 创始人兼 CEO

2016年,崔好获得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医学工程和医学物理博士学位。2019年创办了公司Bota Bio,以计算为基础搭建酶工程、菌株工程和发酵工艺工程平台,涵盖酶催化、生物转化和生物全合成三大技术路径,满足不同工业生物技术的市场需求。

同时,崔好从工程化的思维方式切入,引入了基因改造、元件设计组装等理念,实现了酶工程和菌株工程的系统化和智能化,为传统化工产业开拓了新的技术路径,有助于高效精准改造、高通量有效编辑筛选目标微生物。

国内病毒学领域迎来“新生力”

施 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施一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开展研究,2016 年回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组。

通过整合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方法,施一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首次从分子水平证实了第五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的存在,这是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此外,施一也对流感、寨卡和拉沙等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感染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神经系统疾病或迎颠覆性新疗法

眭亚楠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眭亚楠先后在清华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学业,曾作为博士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开展研究,专注于机器学习、神经工程和机器人学前沿交叉领域。

在线强化学习是未来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疗法,针对其安全性问题,眭亚楠提出了安全在线学习的原创理论与优化方法,相关成果现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顶尖高校的本科课程和教材内容。

另外,眭亚楠提出了基于偏好反馈的优化方法,将偏好反馈构建为自博弈机制,并用于优化外骨骼机器人控制及截瘫患者的脊神经刺激疗法,成功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 年成为 ICRA 大会历史上首篇同时获得两项大奖的最佳论文。

重大疾病的高精准、“可控”治疗或将实现

陶 伟

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2015年,陶伟在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开展研究。2018年受聘哈佛大学讲师,2020年晋升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陶伟创造性地开发了包括二维纳米材料和高分子生物材料在内的新型材料库,探索了它们的纳米生物交互作用机制,并对这些材料和原理进行了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此外,他还主导开发了多种具有独特药物递送功能的智能载体系统,能够主动靶向病灶部位、并且通过内在刺激或者外部刺激精准地“按需”可控给药,在减少毒副作用的同时实现精准医疗和高效治疗。

为眼部疾病治疗带来新的可能

唐 静

斯坦福大学研究员

2016年,唐静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博士后获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 /Koch 癌症综合研究院、哈佛大学医学院(HMS)。其研发了经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二氧化钛纳米线阵列的人工光感受器,证明了纳米材料的眼底植入技术在临床上可行。

此外,唐静利用交叉学科研究,采用氧化钛纳米线阵列来尝试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成功恢复了失明小鼠的视觉,让失明小鼠的视网膜中所存留的神经节细胞恢复对绿色、蓝色和近紫外光的反应,为患有黄斑变性等疾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性。

人类胚胎学发展或迈入新阶段

邵 玥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

2016年,邵玥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医学院开展研究。其颠覆性地提出了用机械微系统诱导干细胞模拟着床期胚胎发育的概念与技术,首次成功重建了着床期至原肠胚期的羊膜囊类胚胎,并为合成人类胚胎学的后续发展提供基本范式,建立了标准化的羊膜囊类胚胎芯片及首例具有背腹轴的神经球模型。

另外,邵玥联合干细胞与机械微系统研发出一系列“无胚化”人类胚胎学技术,填补了药物研发中胚胎发育毒理研究的人源模型技术空白,对研究人类胚胎早期发育和医药与公共卫生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多种统计学方法助力生物学研究

李婧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副教授

2013年,李婧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助理教授。其首创性地使用严格的统计学来分析已发表的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发现在过往研究中,由于研究人员对测量误差的忽略,转录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

通过统计建模,李婧翌首次发现了调控翻译的 mRNA 序列特征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此发现提示了通过编辑 mRNA 序列而实现翻译调控的可行性,从而在新兴的 mRNA 治疗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拓宽病毒与受体研究领域的思路

鄢仁鸿

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

2019年,鄢仁鸿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作为博士后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研究。

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其通过重组表达的方法,首次发现全长 ACE2 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并同时具有开放和关闭两种构象变化,两种构象均含有可与冠状病毒的相互识别界面,为后续相关药物和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核酸智能分子计算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韩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2013年,韩达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以制程研发工程师身份就职于美国 Intel 公司。其构建了基于数据分类算法的核酸分子计算方法,首次实现了基于核酸分子计算的肿瘤早期诊断,在不需要人工干预和复杂仪器的情况下快速给出肺癌诊断结果,为恶性肿瘤的无创、快速分子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国内肠道微生态治疗领域迎来治疗新思路

谭 验

深圳未知君生物CEO

2015年,谭验获得了波士顿大学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完成生物信息博士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横跨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2017年其创立了中国首家专注于肠道微生态治疗的 AI 制药公司,凭借 AI 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结合,搭建出了较为先进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和转化与生产平台,提升了新药的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另外,谭验利用创新科研模式和独特的药物研发平台,研发出新型粪菌移植全菌及配方菌胶囊。该胶囊为改善或治疗肠道及其他系统性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新一代CAR-T技术为疑难杂症带来治疗新手段

何 霆

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

2015年,何霆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其在CAR-T细胞疗法领域所做的突破性工作,让人类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何霆自主研发了整套基因细胞药物技术平台,率先实现了全流程无血清、基因载体规模化制备、高生产成功率、CAR-T 体内持久长效的特点,与传统手段相比,CAR-T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显着提升。另外,其基于新一代 CAR-T 技术开发了 2 款 1.1 类候选创新药,在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方面临床效果显着。

“皮肤 VR”可实现多触觉感知

于欣格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2015年,于欣格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研究助理分别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和西北大学开展研究。其开发了一种可以集成在皮肤上的无线触觉反馈系统,也被称作“皮肤 VR”,能舒适地贴附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此外,他的课题组还成功将氧化物功能材料开发成织物的形态。

这些研究成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传感和反馈交互界面,不仅可以产生震动反馈,也能够收集人体的健康生理信号变化,可广泛应用在社交、游戏、义肢的控制与反馈以及生物医疗、健康检测等领域。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