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医学人文

社会办医如何高质量发展?可以从魔都的这个医学园区找到答案

作者:不详 来源:上海大调研 日期:2019-05-15
导读

4月29日,由上海市卫健委、医保局、药监局、银监局及市教委五个部门联合起草的新虹桥“十条新政”获批。

关键字: 社会办医 | 魔都 | 高质量 | |

4月29日,由上海市卫健委、医保局、药监局、银监局及市教委五个部门联合起草的新虹桥“十条新政”获批。

“十条新政”全称《关于进一步支持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此举是自2018年7月公布广受业内关注的“健康服务业50条”以来,上海市进一步放宽社会办医之举。

“十条新政”获批后关注度颇高,其中也涉及到不少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

“十条新政”里都写了啥?

“十条新政”惠及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是一片依托于上海虹桥商务区建设的综合性高端医疗服务园区,在长三角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未来一小时可覆盖华东六省一市的三亿人口群,因此也是上海谋求引领长三角国家战略,建设亚洲医学中心的重要一地。仅一期规划就有七家高端医院,以及国内最早提出共享概念的医技中心。

该园区内,除了开业近一年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西院),2019年底前,慈虹妇产科医院与星辰儿童医院将开业;2020年底前,览海康复医院、绿叶美容医院与百汇医院也将开业。此外,还有规划建设中的一期的泰和诚肿瘤医院(泰和诚医疗集团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览海西南骨科医院,以及二期的绿叶利兰医院(绿叶医疗与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合作)。

“十条新政”的具体落实牵头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杭文权说,这些医院的陆续开张,让新虹桥园区吸引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所以此次新政,首先是为园区社会办医吸引人才而设,后续将扩展至新药与设备准入、临床新技术准入、医教协同、医保与健康险模式创新等各方面的突破性政策。

新虹桥的发展原则,是“以高水平开放政策、高标准监管制度赢得高质量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品质还是上海社会办医的第一要义。

知情人士透露,“十条新政”如果试点顺利,后续会考虑将其适用于上海的其他几个健康服务业园区,进而可能扩展至全市。若果如此,将是上海社会办医的重大利好。

能先行使用进口“救命药”吗?

4月24日,上海市药监局局长闻大翔曾在媒体访谈中提及,今年将推动境外已上市的抗肿瘤新药在上海先行定点的使用。这意味着与海南此前突破性政策相似,国内患者在上海的一些试点内,可以不用等待漫长的临床试点试验和审批期,就能用上进口“救命药”。

最早在2018年5月,原上海市食药局启动试点,允许指定医疗机构先行使用国外已上市抗肿瘤药。但有前置条件,强调风险可控,包括伦理委员会通过、用药患者的知情同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监测,等等。

继上述个别试点以后,此次“十条新政”将试点范围从公立医院延伸至民营医院,从单个医疗机构扩大至整个新虹桥园区,但在境外新药的品种上依然“一事一议”,需上报国家药监局。

杭文权表示,这一试点预期最早会在新虹桥园区内的一家肿瘤医院开始,该医院由泰和诚医疗集团与美国MD安德森肿瘤医院(MD Anderson)合作建立。与此同时,园区内的其它各类专科医院亦可提出申请,使用尚未在国内未上市的进口药。

“我们希望尽可能争取一次性进口国外批准上市,国内还没有注册的药品在园区内使用。”杭文权补充说,新品种的药品需要上报国家局批复,但同类药品或可争取不用反复上报审批。

医生水平怎么样?

与各地社会办医遇到的困境相仿,新虹桥园区辖内新建医院尽管多有国内外知名机构的背景,但因建设周期长、交通尚且不便,也同样面临着如何吸引优秀医疗人才加入的迫切问题。

据新虹桥园区预测,整个园区一期建设(包括范围内的七家医及若干家门诊部)明年全部建成后,总共会有2200张床位,大约需要至少2000名医生,其中职称较高的医师需求比例在30%,即500至600名左右,人才缺口的挑战非常大。

“(园区)建成后,会需要大量医护人员,基础的我们可以招募,但是高端定位的医疗园区需要更优秀的医疗资源,这些资源不是一蹴而就的,”杭文权说,“现在都积聚在公立医院里,希望通过这些新政可以释放出来。这些医师专家不需要天天在园区工作,但是他们是园区重要的组成力量,我们希望能使他们与园区建立一种阳光的多点执业关系。”

“十条新政”中提到了优化医师区域注册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全职、兼职等分类执业办法,建立医师多点执业激励机制,鼓励医师在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机构间双向流动。

此外,新政第八条还具体描述了新虹桥园区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如何探索合作发展的路径:遴选技术力量强、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的市级医院输出品牌、管理、技术、人才等,与园区内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国际化高端化程度较高,需求长期稳定的社会办医开展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使用机制,探索公立医院高技术团队进入社会办医的操作路径。

看病能用医保吗?

“十条新政”的其他条款也处处显示了上海在医疗服务业“放管服”方面的决心,例如,在临床技术项目准入上,施行医疗技术备案制度,淡化医疗机构等级要求,重点审核医师资质和能力,等等。

但在监管方面,新政再次体现了上海市的“稳健”风格:提出了要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实现社会办医全覆盖、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对每家社会办医建立诚信档案,实施不良诚信医疗机构黑名单制度,对于严重违规医疗机构予以取缔,强制退出行业,等等。

在品质医疗的前提下,“十条新政”对园区内的社会办医给予了相当大的医保管理的覆盖范围,以及商业健康保险模式的创新空间。

2019年1月15日,上海市“健康服务业50条”实施进展情况通气会透露,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德达医院、泰和诚医疗诊所和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五家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先后被纳入了上海市医保结算,差额部分由患者自己承担或由商业健康保险结算。

而此次“十条新政”将“支持园区高水平社会办医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基本医疗服务的费用按照公立医院同等收费标准予以结算。”相当于此前五家单体医疗机构的政策,将在新虹桥园区内继续扩大类似的政策范围。

据了解,上述五家高水平社会办医在具体落地医保政策时,医保运行方式各有差异。有些是医保先扣除基本部分,剩余由患者个人承担,还有一些专科为主的机构,基本医疗只是保证其中的一部分。

考虑到新虹桥园区内,各家医疗机构的投资主体不同,也有很多有不同国家的合作方,导致各种商业保险情况比较复杂,新政提出了在园区内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评估与结算平台”的模式,来具体推进“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的数据交流,实现医疗费用直接理赔支付”,此外,还将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利用园区资源开发健康保险产品,探索管理型医疗服务模式”。

“十条新政”参与者解释说,不同的保险体系,其保险比例不一样。如果以园区中的每一家医疗机构为结算主体,就会出现同样的病有不同的报销比例的问题,容易让消费者不明就里,因此,新虹桥要以园区为单位,“探索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同时能很好的与商业保险对接的评估和结算平台。”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