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营医院建设潮来了
近日,一则关于新建1.5万张床位规模超级医学城的消息,引起业界热议。事实上,据《看医界》了解,近两年来,随着社会办医准入政策的大放开,动辄500张以上床位,甚至一两千张床位的大型民营医院正扎堆开建。
对此,业内人士直言,片面追求规模化正在让中国民营医院的发展误入歧途,教训将相当惨重。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中国民营医疗可以说处于散、乱、差的状态。因此,在鼓励社会办医发展的政策导向上,一些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鼓励大型医院,对于小诊所几乎是不屑一顾。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国内一家知名的医生集团,希望在某直辖市健康产业园区建一家外科诊所,园区和医生集团一拍即合,但在由区长亲自参加的协调会上,区长建议该医生集团建一家医院,医生集团负责人坚持建一家诊所,双方当场谈崩,合作也就没了下文。
那么上述区长为何如此希望该医生集团建一家医院呢?对此,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从投资规模的角度,诊所肯定比医院投资规模小的多,引进一家医院自然更彰显政绩,而建一家诊所可以说不值得一提。动辄兴建大医院,除了资本的冲动之外,不排除有追求政绩的嫌疑。
关于为何地方政府在放开诊所方面长期处于保守状态的原因,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原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解春教授表示,不排除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认为,散乱的诊所不好管理,而投资大的医院,特别是大医院,投资人不容易拍屁股走人,因此从好管理的角度,行政部门更喜欢规模大一些的医院。
大型社会办医机构“卖身”、倒闭潮或将到来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这么多超大型民营医院呢?现实就给出了很好的回答,目前已经建成的超大型社会办医机构,在大型公立医院的强有力竞争下,基本上很少有找到“北”的,不少甚至是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或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项目,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但市场是残酷的,往往是患者也不去,医生也不去。
社会资本投资医疗,从某种角度上很好地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但资本是要追求回报的,这几乎毋庸置疑的。而仅仅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超大型私立医院短期内想实现盈利几乎是难以做到的。
因此,业内人士预测,一些盲目上马的大型私立医院,若经营不善,现金流断、被迫“卖身”甚至倒闭的现象,或将逐步涌现。
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私立医院甚至所谓大型医学城项目,不过是一些资本运作的标的,通过概念操作,在二级市场上圈钱的工具而已;还有则是一些房地产大亨搞土地开发的噱头而已。
一阵风吹来,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价涨了,一些资本心满意足地退出了,房地产大亨们也赚得盆满钵满……风停了,资本游戏结束后,只留下悲催的接盘侠和一些苦逼的被挖过去的医护们,看不到未来。
中国民营医院的机遇在专科和优质医疗
关于民营医院的发展机遇,北京陆道培血液病医院执行院长李定纲向《看医界》表示,民营医院将从专科突破,一些有刚性需求、有市场的领域,比如白内障手术往往基层医院做不了或做不好,这无疑就给了连锁眼科医院发展的好机会,一些日间手术的可复制性就比较强。另外,随着放开二胎,对于妇儿、产科病床等缺口可谓巨大,民营可以趁虚而入。这些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所在。
其中爱尔眼科可谓是一个标准的样板,目前在全国一两百个地级市几乎都打败了当地的三甲医院,市值逼近千亿元。
对此,《看医界》总编辑郭惊涛表示,目前眼科正在加速市场化进程,而眼科的今天,实际上就是一些专科的明天。
不仅如此,在360国际医疗网创始人钱伟志看来,目前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最缺的是优质医疗,“在中国,其他行业的服务基本上拿钱都能办到,就医疗目前还真不是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我碰到一些大老板就感叹:啥花钱都能搞定,就是医疗这块搞不定啊!”
钱伟志表示,优质的医疗是高成本的。如果离开体制的医生,一天还看一百多个病人,看一个病人还是三分钟,一天还开近十台手术,收入还和体制内差不多,为啥要出来呢?不如呆在体制内算了。
“因此医生集团首先要对标商业医疗保险支付人群,尤其是高端商业医疗保险支付人群。这些患者对生活有质量要求,对公立医疗服务不满,而消费能力又较强。”
以稳扎稳打的和睦家为例,北京和睦家医院仅仅为120张床位,和睦家连锁医院也没有出现一家超大体量的医院,但一些医院已经陆续实现盈利。
对此,一位知名自由执业医生则向《看医界》表示,社会办医不仅要和公立医院拼技术,更要拼服务。现在所谓的高端医疗,其实就是医疗本应遵循的规律,未来一定是主流,并成为大部分患者都希望享有、也能够支付得起的常态化医疗服务。这其中,社会办医和走向市场的医生们将拥有巨大的机会,并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