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要建一个“一带一路”国际医学中心,总投资150亿,由国际医学、阿里健康、用友医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苏环亚等共同打造,而最惊艳的点是总床位规模达到了15000张。
西安要建一个“一带一路”国际医学中心,总投资150亿,由国际医学、阿里健康、用友医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苏环亚等共同打造,而最惊艳的点是总床位规模达到了15000张。
惊讶?惊吓?房子盖多了可以找外地人来去库存,病床盖多了可以盼着老白姓都得病吗?
感觉一个民营医院能盖这么大的规模,似乎又是社会资本办医的一大进步。也许这是资本对医疗热情进一步升温的证明,但盖这么大规模的医疗机构真的是未来民营医院的方向吗?
今天看到看医界的一个报道,过去十年消失了3300家公立医院。按理说马上应该推理出的是,民营医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十年有新的民营医院品牌成长起来吗?没有。
民营医院成长不起来,是因为规模不够大吗?
过去为什么没发展起来我们不去管了,还是一起来看看当下和未来中国医疗的重点走势好了。
首先一个是分级诊疗。这个政策的重点不是分级,而是国家的战略意图是希望患者留在基层。这不仅是国家意图,也是医疗发展的趋势。社会资本不应该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国家的分级诊疗政策会失败,老百姓还是喜欢去大医院。有这种心理的资本如果没有被分级诊疗淘汰,也会被医疗大趋势淘汰。
第二个大趋势是控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哪个环节最贵?当然是住院。所以无论是从健康中国的战略角度,强化预防、健康管理的角度,还是控制医疗费用的角度,减少不必要的住院都是个必然趋势。时下不少大型公立医院都已经开始发愁自己的患者了,民营医院怎么办?
第三个大趋势是医疗机构的职能分工正在逐渐清晰,一个是基础医疗的崛起正在替代大医院的普通门诊,再一个是国家鼓励的康复、病理、影像、护理等独立第三方医疗机构也将逐渐承接原来集中在综合大医院里的职能。医疗机构正在成分散化、专业化、高效化、共享化,超级综合医疗中心模式将逐渐被抛弃。
所以综合下来的意思其实就是建设超级大医院并不是社会资本的发展方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没有顺应分级诊疗的大趋势,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很难得到基本医保的覆盖。
当然西安的国际医学中心也许会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不过能够把这么大一个医疗机构运转起来也相当不容易,单单把医护资源配齐就已经是个天大的任务了。再让15000张床住满,而且还能不亏钱……我只能说:加油!
这里其实并不是针对西安的这个国际医学中心,而是由此引发出的一个探讨而已:民营医疗未来究竟该是什么方向?至少本文认为超级大医院不是方向,而除此之外市场和机会都很大。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