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分散医生执业风险,提升执业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多点执业,缓和医患矛盾?深圳开出医师执业责任保险这个“新药方”。
如何有效分散医生执业风险,提升执业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多点执业,缓和医患矛盾?深圳开出医师执业责任保险这个“新药方”。
日前,深圳市举办推动实施医师执业责任保险工作会议,这也标志着该险种进入实操阶段。当发生医患纠纷时,购买医师责任险所应承担的责任损害赔偿将由第三方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事宜,其中,医师责任险保险期内累计赔偿额度最高可达400万元,单笔最高可达120万元。
每年最高累计理赔400万元
目前,医师责任险分为四挡,累计赔偿限额分别为400万、200万、100万和30万,其对应的单笔事故赔偿限额分别为120万、80万、50万和10万,而在医师购买费用上,基准保费则分别为2700元、2250元、1800元和720元,医生可根据个人情况自愿、自费购买。
“在早期征求意见中,医师们大多希望把价格控制在3000元以内,这样的收费标准他们可以承受。最终通过招标,我们将基准保费由最初的标准再下调10%,也就是现在的2700元、2250元、1800元和720元。”深圳市医师协会执行会长王天星表示。
王天星坦言,不同的理赔金额,可以供不同的医师群体选择。其中,理赔累计总额400万和200万的方案,对自由职业和多点执业的医师更有吸引力,而理赔累计总额30万的方案,则主要针对医师面对医院内部追责时需要承担的费用。“从目前来看,一般发生医疗纠纷时,内部追责的费用多在1到8万之间。”王天星说。
产科、整形外科风险系数最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基准保费的计算上,深圳引进了“执业范围调整因子”和“医师职称调整因子”两个概念。
其中执业范围调整因子根据历年来不同科室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情况,评定相关系数,例如,产科、麻醉科、整形外科执业范围调整因子最高,为2;而中医、体检科医师、预防保健医师、公共卫生医师、 康复科医师、营养科医师的执业范围调整因子则最低,为0.6,而注册多个专业的医师,则以最高系数为准。此外,在医师职称调整因子上,主任医师为1.2,副主任医师为1.1,主治医师为1,住院医师为0.9,助理医师为0.8。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名从事产科的主任医师购买一档保险,其需要支付的费用为6480元(2700*2*1.2=6480)。
确定“期内发生制”原则 理赔有时效
此外,在制度设置上,深圳医师执业责任险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在理赔时效上,医疗损害的报告期为保险期间截止日起5年,艾滋病、丙肝案例的报告期为10年。
“相比于其他纠纷,医疗纠纷在发生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医师执业责任险上,确定了期内发生制这一原则。举个例子,医师执业责任保险期限2018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止,患者在2018年做手术,但在2019年才发现手术有问题,产生医疗损害 。如果按期内索培制,由于报告时间是2019年,故无法理赔,但由于采取了期内发生制,虽然医疗损害报告时间在保险期间以后,但患者仍然可以得到理赔。”王天星说。
深圳医师责任险“含金量”
在我国,医师责任险并非新鲜事,但相比而言,在价格方面,深圳版医师责任险“含金量”更高。以国内某一线城市为例,早前推出的医师责任险每年保费为3万元,而赔偿金额最高为100万元,而在有的省,根据媒体报道,每年6000元的保费,保额却只有50万。
相比于“含金量”,深圳推出的医师责任险在可操作性上则更强,毕竟,不可操作的保险,对参保人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据介绍,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要求界定医疗机构和医师责任,其中第五十四条规定,当鉴定机构作出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应当载明,“医疗机构管理责任和医师执业责任划分”,这也意味着,在医疗纠纷中,医师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上海等地,早前也有过医师责任险,但从可操作性上来说,由于没有划分权责,所以很难理赔,相比之下深圳的实施办法更实际。”某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明确规定了要区分“医疗机构”和“医师”的责任,而在国内其他地区,则因为缺乏法律上的区分,因此发生医疗纠纷时,并不涉及到医师的执业责任,也更无从谈起医师责任险的理赔。
目前,深圳医疗机构大多购买的是“医疗责任险”。而“医师责任险”与“医疗责任险”不同,“医疗责任险”理赔的主体是医疗机构,而并非医师个人。而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对医师的个人处罚更多是以内部追责的形式进行。而伴随着医师执业责任险的实施,未来将理顺医疗机构和医师个人在医疗纠纷中的责任关系。
其实,在国外,和交强险一样,医师执业责任保险已经成为从事医疗工作的必备条件。
“在日本,每个医生都要购买医师执业责任保险,一般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医院给医生购买,另一个是医生个人购买,在价格上有所不同,但如果不购买医师执业责任保险,医院就不敢聘用你工作。”在日本工作2年的胃肠外科副主任医生赵江宁表示道。
影响:第三方定责定损缓冲“医患矛盾”
伴随着医师责任险的开展,对缓解医患矛盾也有着积极的解决之路。
“医患纠纷中,经济纠纷是一个重要部分。”赵江宁坦言,对于医生而言,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解决赔偿等问题往往占据了医生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在面对经济赔偿时,如何确定金额也是一个难题,最终往往造成难以解决。而伴随着医师责任险的推出,则解决医师执业风险及纠纷赔偿的后顾之忧,让医师更加安心执业。
的确,在医疗纠纷中,如何客观的确权,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利益。在医师责任险开展后,在确权方面,一方面患者可通过现有司法鉴定机构对医疗责任进行确权,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第三方组织专家评鉴,为医患双方提供免费的评鉴,专家团队主要来自法律、医疗专业。
而在如何确保评鉴的客观性上,王天星也表示,会采取“回避”原则。“会有专门的评鉴专家库,对于涉事医师相关利益方,在评鉴过程中也会回避,此外,如果患者需要,我们可会通过医师协会邀请广州,甚至外地的专业专家团队,对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定责。”王天星说,医疗专家主要评判医疗纠纷中医师的权责,而法律专家则主要根据相关法律,确定赔偿的金额,最终,通过第三方定责定损,解决医疗机构、医生、患方的责任界定问题。
在王天星看来,由于医疗具有专业性,在如何定量裁决上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判断,而在以往医患纠纷中,由于患者的专业素养不够,加上对于纠纷中涉事医生的“不信任”,最终往往加深了医患矛盾。而在医师责任险实施后,通过引入第三方定责定损,既在医患纠纷中医生、患者双方中间建立起了一个“缓冲带”,又能通过第三方的公开透明的鉴定,确保鉴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此外,在赵江宁看来,随着第三方介入,也为解决医患矛盾提供了一个渠道。“医患纠纷中总是伴随着赔偿,未来通过医师责任险的推广,发生医患纠纷时,就可以通过第三方保险机构去解决,而不是靠私下协商解决,这也规范了医患纠纷的解决途径。”赵江宁说。
约束医生更有利于提升执业能力
在缓解医患矛盾的同时,医师责任险对医生而言,既提供保护作用,又起着约束力。
所谓保护作用,对医生而言,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师责任险可以通过第三方定责定损,同时也解决医疗机构内部追责的经济压力,让医生对于疑难、危重病患的抢救治疗更加放心。
“因为有了保障,在医疗过程中,医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技术提升上,此外,对于一些新技术、新疗法,医生也可以进行尝试,避免了因为害怕引发纠纷而踱步不前的情况。”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多点执业的背景下,医师责任险的推出对推进多点执业有着积极的帮助。此外,近年来深圳也提倡社会办医,在诊所设置上也放宽了相关政策限制,伴随着自由职业和多点执业的开展推进,医师责任险的实施更能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
记者注意到,深圳版医师责任险在保险对象上,为“经过有关部门考核、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的执业医师”,而在司法管辖范围上,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管辖(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法律)”,这也意味着,其他地区的医师可以在深圳购买医师责任险,而对于深圳医师而言,在深圳以外区域(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发生的医疗纠纷,同样可以使用医师责任险。
而说起“约束”,则体现在医师责任险的续保阶段。类似于交强险,在医师责任险续保部分,会根据被保险人上年度保险事故发生情况进行调整,其中发生保险事故次数0次,调整因子为0.9,而3次以上,则调整因子为2,这对医师本人来说,也有着经济上的制约。
“这样的经济杠杆,也迫使医生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医师长期出现医疗纠纷,那其自身的医疗水平也存在问题。”赵江宁表示,虽然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并未要求医师一定要购买医师责任险,但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医师责任险也能规范医生的执业能力,促进医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