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医学人文

病区里有个特殊患者,怎样护理他/她?

作者:蒋喻君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日期:2018-01-18
导读

医者眼中没有身份,只有病人。

关键字: 性取向 | 护理 | 保护 | 一视同仁 | |

医者眼中没有身份,只有病人。

我们越来越接受这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开始讨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护理怎么做,我们认识到包容、开放、接纳的理念与做法非常重要,也是病人所需要的,但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你问:“需要什么准备?”“可能是挑战原有三观的准备。”

比如:病区里收住一位性取向特殊的患者,你需要护理她,然而在生活中,你是直男或直女,你该怎么办?

有一个病区是这样处理的,他们的呈现并非教科书式的模版,只是为大家提供一种经验的参考。(为保护隐私,细节处有所改动。)

患者Elsa,女性,20岁。5岁父母离异,抚养权判给父亲,但长期由姑姑照料。16岁时,母亲将女儿接到自己身边照顾,但此时,母亲早已重新成家并育有一子。两年前,Elsa开始与一名女子恋爱,两月前,她的女友突然宣布要和一名刚认识10天的男子结婚,Elsa崩溃,多次自杀未遂,母亲无奈,将她送入医院,诊断为“抑郁发作”。

对病房的护士来说,护理抑郁症很有经验,却是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位性取向特殊的病人,并且在Elsa入住的第一天,就遭遇考验。Elsa对于自身的女性身份不认同,她内心认为自己是个男人,这样的性指向在入厕和淋浴时便碰上了麻烦。那栋病房楼是十几年前盖的,厕所蹲位的设计很古老,相邻蹲位之间只隔着一块能遮挡住半身的水泥板,也就是说,在出恭时,大家还能彼此打照面。还有洗澡,淋浴房是大澡堂式的,所有人得坦诚相见。Elsa只能进女厕、女淋浴房这毋庸置疑,可对她来说她是男人,内心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根本就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病房里的护士犯了难,不过,拥有心理学背景知识的她们深知,此时去纠正Elsa的性别认同问题是徒劳,大家都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女子的人生里,必然经历过令她刻骨铭心的遭遇,那些事件留下的痕迹,已深深改变了Elsa的心灵。现在的一切,令她无比痛苦又无能为力。

当大家陷入沉思,有人打破沉默:即便病房条件有限,Elsa也并未因此提出出院的要求,在这背后,是她希望或者说相信这里的医护人员能帮助她。是啊,没错!大家达成共识,一定要帮助Elsa度过难关。

于是,病房的医生护士共同围坐下来,探讨对策,“头脑风暴”过后,决定如下:

1、入厕问题:因为Elsa入住的是精神科开放病房,“开放”的意思是,病人可以在规定时段内自行出入病区。于是,医护人员同意Elsa白天可以去门诊大楼使用厕所。因为门诊厕所为封闭式独立隔间,私密性好。但是,因为Elsa尚有强烈的自杀意念,需要在离开病区时有母亲陪同看护。同时告知Elsa,夜间病区是锁门的,如果夜间她入厕,只能使用病区内的卫生间。

2、淋浴问题:病区内的淋浴房从晚上6点开放到晚上8点。病人晚8:30服完药后,晚9点基本熄灯睡觉,不会再有人前去洗澡。此时,当班护士悄悄地单独为Elsa开淋浴房让她洗澡,但事先声明时间控制在20分钟。

上述护理策略是单独为Elsa特制,当护士将计划告知Elsa,她有片刻的发愣和微微的惊讶,能看到她眼神里有小小的光芒在闪动。她轻声地说了声“谢谢。”便低下头。

......

渐渐地,Elsa打开了心扉,她坦白自己现在的“怪异”是因为从小被母亲以及姑姑抛弃。在她看来,父母离婚,妈妈却不要自己,这是第一次被冷血的母亲抛弃。而当她将姑姑当做是母亲以后,有一天被姑姑告知:我只是你的姑姑,不是你妈。在Elsa的脑中,自己又成了孤儿。随后,16岁被母亲接去,进入到一个重组家庭,自己成了那个“家”里多余的人。她与母亲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一个女孩儿对女性的认同,来源就是自己的母亲,假如母亲温柔善良,给孩子充分的爱,那在女孩儿心中就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女性形象,并使自己以这个形象为榜样去逐渐靠近。Elsa的经历,母亲与姑姑都是她建立女性认同的对象,但多次的被抛弃使她憎恨、抗拒这样的女性。她内心不能认同自己以后也要成为这样的女人,既然不能做女人,于是,她只能转向另一个性别——男性。

Elsa在病房里住了一个多月,没有了轻生的念头,医生评估可以出院。

在出院的当天,Elsa和护士拥抱告别,她说会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没有人知道,她未来的路会怎么走,这是她自己的选择,病房的护士只是祝福Elsa一路走好。

从头至尾,每一个护士没有就Elsa性取向的非主流流露出偏颇的个人情绪或令Elsa尴尬的举动,他们努力呵护这样一个受伤的、有些与众不同的灵魂。

同性恋,过去被认为是精神疾病。不过,美国精神病学会修订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1980)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1994)均取消了“同性恋”诊断。

我国的情况略有不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四版》(CCMD-4)中仍保留“同性恋”的诊断。

不论我们的标准如何,诊断也不是护士的工作。对于同性恋,我们该怎么办?个人认为,护士所秉持的态度和采取的护理行为应遵循汤姆·比彻姆和詹姆士·邱卓思在《生命医学伦理原则》中提出的尊重自主、有利、不伤害、公正这四个生命伦理学原则。让我们一一展开:

1、尊重自主

在Elsa的案例中,护士充分尊重Elsa的自主权,她们清楚,要帮助病人共同解决的问题并非是她的性取向,这是病人的自由,护士需要做的,是在患者住院期间,保护病人的安全,解决患者生活上的困扰,疏导她内心的痛苦。

2、有利

不论病人的身份、地位、言行,护士给予的护理都应该对病人有利,令他们得到身心的安慰,这是护士唯一能做和该做的部分。在护理过程中,不应介入护士个人的好恶。我们的护理部主任曾说:病人肯定是带着问题来找我们的,他们一切都好好的,来医院干嘛呢?

3、不伤害

这里包括两重含义。

一是护士的言行,不能给患者身体带来伤害,也不能去侵害病人的自尊和精神。我们始终要保持中立的态度,管住自己的嘴巴和手。如果真的遇到很冲击护士三观的场景,也请尽量克制,不要在病人面前流露厌恶。病人都是很敏感的,他们会察觉到。

第二重是保护患者,不令他们伤害到自己,Elsa的抑郁症会令她采取自伤的行为,护士要充分考虑到疾病的特点,施予针对性的护理,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同时,也保证她的安全。比如让母亲陪同Elsa入厕,而非让病人自行前去,就是出于保护病人安全的考虑。

4、公正

以Elsa为例,她对自己的性别认知有误,但护士没有因此剥夺Elsa应享有的被同等照顾的权利,病房护士不因为她的同性恋身份而减少对她的护理。像对待其他病人一样,细心地为她设计护理对策,这就是公正。

Elsa是个特例,或许作为护士,终生都遇不到这样的病人。但在工作中,我们有的是机会接触到与自己性格、作风、理念大相径庭的患者,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像变色龙一样因人而异,只要常怀一颗南丁格尔之心,以不变应万变,就能无往不利。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