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侯云德,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侯云德,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据统计,共有29项医学类科技成果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与科技进步奖。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杨惠林团队申报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与13年前获此殊荣相比,此刻的心情更加淡定,内心更多感激。”即便难掩激动之情,但杨惠林的语气更具平和。“国家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的氛围愈发浓郁,使得医务人员有动力坚持科学技术研究。”
一张荣誉证书背后,凝结着杨惠林团队17年的潜心研究;一句造福患者之意,透露出医者仁心的内在动力;一声经历难忘之余,述说了科研人员的不懈坚持。杨惠林团队作为医学科研大军的缩影,方可知其他专家的呕心沥血。
往事难忘
2000年,杨惠林团队与国际同步开展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当时,KP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尚无参考资料与成熟经验可供借鉴。”至今,杨惠林仍然记得,当时为了寻找一个V型仪器,历时半年,寻遍国内外,依旧无果。
困难重重,但多方动力坚定着杨惠林走在科研之路上的决心。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新增患者数量迅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相关患者人数将达到5000万。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4年死亡率高达49.4%;即便接受开放手术治疗,仍然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弊端。“形势严峻,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改善传统的医疗技术手段,造福患者,既是医生的天职,亦是坚持科研的源动力。”杨惠林的话,同样代表着每一位坚持在科学技术创新一线者的心声。
发表获奖感言,杨惠林最想感谢的就是他的恩师。在杨惠林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恩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针对外伤性脊柱骨折的相关研究。此后,该研究成果不但可以用于骨折,还可以用于肿瘤切除后脊柱重建等方面。“这一研究成果在我国脊柱外科具有里程碑意义。”杨惠林表示,这一技术目前仍然是脊柱外科的主要技术手段。
造福众方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5月份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自然科学奖围绕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技术发明奖围绕首创性、先进性和技术价值,科技进步奖围绕创新性、应用效益和经济社会价值,依据科技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表决。
以杨惠林的项目为例,该项目具有三大创新之处。一是提出“疼痛责任椎体”概念和判定标准,制定了基于“疼痛责任椎体”行微创治疗的原则;二是提出“OVCF骨不愈合”概念和诊断标准,并建立了二次调制灌注封堵和骨水泥-骨锚合技术治疗OVCF骨不愈合;三是建立椎体精准穿刺关键技术。
除了创新性,在杨惠林看来,该项目同样满足科技进步奖对于应用效益和经济社会价值的要求。
对于患者而言,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创伤小,尤其针对老年患者,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患者的住院时间将明显缩短,手术费用将有所减少。”杨惠林说,其接诊的一位97岁高龄患者,术后1天即可下地行走,3天即可出院。
对于医院而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有利于完善医院医疗质量指标;患者住院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医院患者满意度。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