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广东省全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医改。至如今将满半年,成效如何?
2017年7月15日,广东省全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医改。至如今将满半年,成效如何?
12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粤举办广东综合医改进展情况媒体沟通会。会上,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表示,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需要“分步走”。他透露,下月开始,广州地区将开展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下一步,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基础上,广东还将取消药品耗材加成。
公立医院改革:药品零加成后,次均住院药费降12.7%
7月15日前,广东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启动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8:1:1”的补偿方式,合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将中央、军队、武警、省属医院价格管理权限下放给属地。实行“同城同价”、“一院一策”等政策,明确财政补偿、挂号费并入门诊诊查费、门诊诊查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政策。经济欠发达地区公立医院所需财政补偿经费,由省财政予以全额补助。部属、军队、武警医院的补偿资金,先由省财政参照省属医院补偿水平核拨。
段宇飞介绍,参与此轮改革的14个市公立医院,改革后比改革前半年的次均门诊费用上升5.5%、次均住院费用下降0.4%;次均门诊药费、住院药费分别下降3.6%和12.7%,药占比分别下降4.2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技术劳务收入占比分别上升3.7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基本达到“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改革要求。
今年前11月,广东省医疗费用增长率为9.94%
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是此次医改的重要内容,广东明确医疗费用控制指标并出台相应措施。段宇飞表示,今年1-11月,广东省医疗费用增长率控制在9.94%。全面启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和医务人员执业环境。
他指出,目前广东省63.3%公立医院实行按病种付费,91%公立医院参加医疗责任险,66.9%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92.3%公立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86.4%公立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47.8%公立医院开展日间手术。
推进医联体建设:163家三级医院参与,建349个医联体
今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从国家到广东都在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那么,广东的情况如何?
段宇飞介绍,广东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城市和农村因地制宜推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截至11月13日,广东省共组建349个医联体,其中医疗集团52个,医疗共同体111个,专科联盟106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6个,其他类型64个。广东省163家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工作。各地市申报有成效的医联体59个。目前各市全部出台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方案,分级诊疗秩序初步形成。2017年1-10月,广东省县域内住院率已达80.5%,比2016年提高0.7个百分点。广东省有13个地级市市域内住院率高于90%。
按病种分值付费:年底前按病种分值付费病种不少于1000种
段宇飞表示,广东省综合医改以来,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各市已基本建立总额管理,普通门诊费用以按人头付费为主,住院费用以按病种、按服务单元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同时,大力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组建省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整合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相关规范和组织实施有关职能。在中山、东莞、珠海3个市开展医保基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研究推动医保省级统筹,增强医保基金统筹共济能力。
段宇飞透露,今年起,广东在广东省全面开展按病种分值付费,要求各市2017年底前按病种分值付费的病种数不少于1000种。将日间手术和符合条件的门诊特定病种纳入按病种收付费范围,参保人住院手术前在同一医疗机构的门诊必需检查费用可纳入当次按病种付费结算范围。
家庭医生签约:21地市全面开展,全人群覆盖率为41.45%
段宇飞表示,至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实行分类签约、有偿签约、差别化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同时建立。
至如今,21个地市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7个地市出台以服务包为基础路径的签约服务收付费标准,开始有偿签约服务。截至12月14日,广东省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为41.45%,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为63.36%。
药品集团采购:“深圳模式”一年省15亿元,将在广州推广
段宇飞介绍,2016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尝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药品集团采购模式,预计全年可节省药品费用15.37亿元。国务院医改办对深圳市药品集团采购(GPO)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是现代健康服务业的新业态、是新型的药品集中采购运营商,要尽快探索建立起GPO中国标准,加快推广深圳GPO做法。
接下来,广东将GPO做法推广到广州,正在抓紧制订实施方案。同时,允许各地在省和广州、深圳药品采购平台上采购,鼓励三个平台形成有序良性竞争态势。
社会办医:民营医院占比逾4成,医护可广东省多点执业
段宇飞表示,综合医改以来,简化行政审批、放宽机构准入、实行医保同等对待,落实社会办医的税收、财政、收费、用地、投融资等保障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办医。
广东省民营医院占比从2009年的25.6%提高到2016年的44.5%。放开医师多点执业,在广东省范围内实行医师及护士第一执业地点报备制、省域注册有效制、多点执业注册网络备案制,推动医务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医养结合协作机制更加健全,东莞、江门、广州、深圳4个国家级试点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中医药健康服务、三方服务、生物医药工程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加快发展。
中医药强省:建1416个中医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中医药强省战略,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有中医医疗机构19549个,其中中医医院172家;中医门诊253家;中医诊所2970家;中医类村卫生室16154家。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49493张。中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15113.5万,总入院人次153.9万。
段宇飞表示,综合医改以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显着提升,截至2017年12月,广东省1416个中医馆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16年12月31日,广东省99.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57%的乡镇卫生院、95.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1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相关指标考核居全国前列。
焦点问答:
取消药品加成目的是“腾空间”
问:综合医改启动以后,真的为老百姓减轻负担了吗?
段宇飞:公立医院的改革以取消药品加成为标志,主要作用是腾空间、为调结构服务,就单纯这一项取消药品加成,老百姓可以减轻多少负担?理论上确实有作用。因为腾出了15%,其中80%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回来,另外20%中的10%是老百姓得到优惠,还有10%是医院方面承担。价格调整中,医疗服务价格调上去了,大型检查设备、检验调下来。
不过,门诊的慢性病患者获得感会比较明显,住院患者因为需要得到医务人员服务比较多,获得感并不明显。目前取消药品加成,主要目的还是腾空间、为调结构服务。一些老百姓、病人获得感会比较明显,但有一些不明显,希望大家理解。
广东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0.6%
问:综合医改启动以来,广东各级医疗机构门诊量有怎样的变化?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以来,广东省公立医院门诊总量1.43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7%,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总量7848.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7.0%,基层涨幅高于公立医院。
目前,广东县域内住院率达到了80.6%,这是很重要的指标,说明病人是回归了基层,即去大医院看病的病人少了。比如清远“三连一阳”地区,以前很多人都需要去外地就医,但经过三四年的努力,“三连一阳”县域住院率稳步提高,连州在90%以上,连山、连南很快接近80%,这都是改革发展引导的结果。
下月广州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问: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什么时候开始,将如何进行?
段宇飞:药品加成取消后,腾出了空间,医疗服务价格会继续调整。广州的医院多,准备下个月开始调整。具体将由发改部门、卫生部门等一起完成。大方向是,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尽可能调上去,将大型检查、检验项目调下来。总体要求按照8:1:1这个比例进行补偿。这次的调整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调整一定是动态的。
目前粤三级医院不可能取消门诊
问:外省三级医疗机构取消门诊,广东怎么样?
段宇飞:目前广东三级医疗机构不可能取消门诊。因为广州市所有大医院,每年门诊都破400万人次,如果“一刀切”不能看门诊,这些病人去哪里?突然一下子把几千万人次的门诊分流到基层,以基层目前的服务能力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必须要强基层,从医改情况来看,还是有成效的。
要真正让大医院的门诊量降下来,这条路还很长,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希望2020年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目前我们还在路上,要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好,明确各级医院的定位,做好前期工作。
广东省设15个点监测药品短缺情况
问:近年来,药品短缺的新闻屡见报端,针对药品短缺的问题广东有何措施?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药政处处长吴景赠:广东药品短缺的情况是多因素引起的。从生产到流通、采购、配送再到药品使用,只要一个环节不通畅,就会引起短缺。如今,广东省设立15家短缺药监测点并直报省药品监管平台,经审核后报国家药管平台。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广东临床必需且采购困难品种目录。另外,广东还开展省级药品储备,对162个应急短缺药品按省、广州、深圳三大储备区域实行常规储备,每年按3000万元的储备规模以贴息10%补偿形式,对18个突发中毒解毒药实施定点储备,安排48万元专项资金由省职业病防治院采购解毒药备用,根据医疗机构需求有偿供应,对过期未使用的药品采取销毁处理。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