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健康需求的增加以及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近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七届国际医学教育研讨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曹雪涛院士透露,“为了应对医学教育新挑战,北京协和医学院筹备了很久。我们将以培养‘多学科背景’、‘复合型’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为目标,开展新的八年制临床医学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健康需求的增加以及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近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七届国际医学教育研讨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曹雪涛院士透露,“为了应对医学教育新挑战,北京协和医学院筹备了很久。我们将以培养‘多学科背景’、‘复合型’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为目标,开展新的八年制临床医学课程。”
培养大批学科奠基人 八年制教育模式效果显著
今年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校一百周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百年建设,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奠基者和推动者,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培养体系。”曹雪涛表示。
据介绍,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创中国医学教育史上的许多个“第一”:第一个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第一个高等护理教育体系;第一个住院医师培养体系;第一个公共卫生教育和实践制度;第一个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第一个医学/理学双博士(MD & PhD)培养制度……“这些都在中国医学教育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曹雪涛说。
其中,八年制医学教育在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校之初即开设,作为协和的办学特色,医学精英教育也充分体现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该课程设置到底是怎样的?曹雪涛介绍:
首先,在国内优秀的综合大学进行医学预科教育,使学生接受博雅教育,打好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基础,该阶段目前是在清华大学进行,时间是2.5年接下来是1.5年的基础医学课程,特点是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是3年多的临床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及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实行导师制,因材施教、精雕细刻最后是科研训练课,让学生掌握医学科研方法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习惯,了解医学科研一般规律,开拓思路,为以后结合实际主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创造条件“百年来,协和为近现代中国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学科奠基人和学术骨干,可以说是‘大师辈出’,这说明这样的培养模式的效果是显著的,对推动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历史意义。”曹雪涛说。
培养复合型人才 协和新版方案出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例如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等,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开展医学教育摆在各大医学院校面前。
据悉,为了加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其中就对八年制医学教育明确提出了“积极探索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撑机制”的改革要求。
在此背景下,百年协和应该怎样走?据悉,为了培养“多学科背景”、“复合型”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北京协和医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制定了课程改革方案。
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生一部分来源于高考,一部分来自于合作院校转专业的学生。曹雪涛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由于学医意愿不坚定、个性心理特征无法适应医学学习等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甚至会出现中途退学的情况,造成了医学教育资源的浪费。”
为了招收到“适合医学从业的成熟受教育者”,经过十多年酝酿的新课程体系便是以此为出发点而设计。曹雪涛介绍,学生需在一流的综合大学完成不同专业的学习,通过入学考试可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
不过,这一入学考试也是非常严格,在构想的方案中,北京协和医学院要求学生需要修够入学课程学分,才能进入笔试和面试,并通过简历、推荐信等对其学习动机及个性心理特征等进行全面考查,合格之后才可进入医学教育阶段学习。
据了解,医学教育阶段学程共5年,其中临床前教育阶段学程为1.5年,除开展基础课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教学外,设置了“科研训练模块”以及“职业素养与临床基础模块”。在此阶段主要是开展早期接触临床,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之后便是学程3.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由“临床综合课和见习”、“临床实习”及“专业选修”三个子模块组成,其特色是在临床实习结束后,结合学生职业发展兴趣,开设专业选修,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探索感兴趣的临床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上级医生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临床诊治工作。
在每个关键点,北京协和医学院会进行质量监控。“医学作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学科,应有比其他专业教育更为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保障培养人才的质量。”曹雪涛介绍,“我们在招生、医学预科进入医学阶段学习、基础医学进入临床医学阶段学习以及毕业前这些关键节点,参照国际标准设置了教学质量监控点,以保障为下一阶段的教育输送合格的受教育者。”
协和医学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新方案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的一项新的改革措施,我们将小规模试点,进而广泛推广。”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