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请登录,我要注册

卫生管理

“医护到家”平台注册护士遭调查 涉嫌违规执业

作者:佚名 来源:腾讯新闻 日期:2017-03-02
导读

         所有跟“医护到家”等网约平台签约的护士,都是违规执业。

关键字:  违规执业 

        不看药、乱配药,不要医嘱、只听患嘱,输液抽血啥都做,网约上门的护士“野豁豁”——2月27日,新闻晨报刊登《输液抽血随便做,网约护士“野豁豁”》一文,曝光“医护到家”APP平台网约护士相关问题,引起上海市卫生主管部门关注。

        “凡是医疗都会有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所以会有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来保障就医安全。”昨日,市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在未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不得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而护士与网约平台签约的问题也涉嫌违规,卫监部门正在对此展开调查。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网约护士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满足了人们寻求方便的医疗服务需求,要让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发展,在法律和技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双方的安全。

卫监所驳“健康管理说”

        此前,“医护到家”首席运营官魏先生说,他们做的是健康管理服务,不是诊疗行为。针对这一说法,市卫监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该负责人说,根据2008年实施的《护士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八条也规定:诊疗活动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疾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所以,诊疗活动包括诊断、治疗、护理等环节。

        1994年实施的国务院令第149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因此,“医护到家”网约护士平台,在未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不得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

正对平台签约护士调查

        上海在“医护到家”网约平台上注册的护士,有数百人,分别来自上海的各家医院和老年护理院。该平台均公开了他们职业资格注册所在医院。

        那么,护士是否能在注册的执业地点(医院)以外从事护理工作呢?

        市卫监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不可以”,所有跟“医护到家”等网约平台签约的护士,都是违规执业。目前,卫监部门已经收集了相关资料,正在对这些护士展开调查。

        根据2008年实施的《护士职业注册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护士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方可按照注册执业地点从事护理工作。

        市卫计委相关部门表示,晨报报道的网约护士上门案例中,相关平台的违法违规行为还涉及《药品管理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等。

【新闻释疑】

网约护士为何不安全?

        市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互联网改变了许多行业的业态和服务模式,医疗护理也不例外。网约护士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满足了人们寻求方便的医疗服务的需求。但是,医疗服务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网约上门服务。这需要我们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凡是医疗都会有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所以会有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来保障就医安全。网约护士虽然提供了方便,但和现有法律法规存在冲突。

        该负责人表示,回顾新闻报道中所记录的网约护理过程,都脱离了这样一个保护体系,变成了护士不再遵循医嘱,而是遵循“患嘱”,无法知晓药品来源是否合法,是否有危害,一旦出现用药反应,也没有相应的抢救设备与医生的指导,所以这种服务方式是不安全的。

        该负责人还强调,在这四个要素中,安全位列第一。晨报报道的“医护到家”平台提供的护理服务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的隐患之一就是药品:药品本身的合法性审核(有无批准文号或进口药品注册证书)、药品的运输和储存是否符合管理要求(包括储存的温度是否合规,有无损毁或调包等),药品的临床使用是否符合诊疗规范;其次是生物样本的安全运输和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等。这些安全问题如果没有妥善解决,最终都指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护士职业安全,最终可能导致双方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互联网医疗服务如何发展?

        大家都希望通过“互联网+”为日常生活带来更多便利,那么究竟如何在医疗护理服务中实现呢?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正在这方面积极探索,比如在社区建设健康云基础医疗平台,实现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线上问诊咨询,同时将家庭护理及康复指导与社区医疗相结合,提供整体的健康或疾病管理服务,通过整个医疗护理体系的建立来防范上述风险,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为百姓提供便捷的智慧医疗服务。

        那么,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要让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发展,又有哪些法律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呢?

        市卫计委有关部门表示,首先是数据安全问题。无论是远程医疗、在线问诊还是利用医疗APP进行健康管理,都涉及到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其次,是数字身份认证,实现医患数字身份认证,医疗行为留痕可追溯,诊疗数据规范运行,责任信息完整可查。

        目前,上海市卫计委正在试点开展医务人员电子身份认证,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