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还是考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规划,简单的给出考研考博建议的我认为都是在耍流氓。而且个人的未来规划必须考量的是未来的医疗环境,所以不考虑医疗环境,简单的对未来进行规划,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考研还是考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规划,简单的给出考研考博建议的我认为都是在耍流氓。而且个人的未来规划必须考量的是未来的医疗环境,所以不考虑医疗环境,简单的对未来进行规划,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关于未来的医疗环境,我认为可以从当前的政策角度看出端倪,脱离政策谈利弊都是耍流氓。
看看我们目前都有些啥政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确定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医学考研改革、医生职称改革、分级诊疗(没按时间排序)
而这些政策与政策之间是存在关联性的,全部祭出那就是一套组合拳,单一某个政策来看的话,很难看到全貌。接下里就为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医学考研改革:未来临床医学的学硕和专硕将泾渭分明,从考研改革就看的出来(禁止跨考,禁止其他专业调剂到临床专硕)。一方面,堆高了临床专硕的门槛,拉高临床专硕的分数线。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规范,是对我国临床医生培养制度的完善。
职称制度的改革:科研和技术不再并轨,从事临床的医生不需要费心于论文就能晋升,可以更多的醉心于技术的提升,多做手术多看病,为医院发展增砖添瓦。
分级诊疗:旨在分流患者,减轻三甲医院的压力。未来三甲医院将更多的侧重于对大病,危病开展诊疗以及科研攻关。三级以下医院会迎来大量的患者,也意味着医院收入的增加。
医生不纳入编制管理:看似是取消公立医院编制,保留医院的公益性。实际把招聘人才的权利还给了医院,编制对医护来说既是保护罩也是脖子上的桎梏,医生不纳入编制管理,实际上是在为多点执业创造空间。未来技术过硬的医生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过上不错的生活是可期的。编制改革并不意味着国家会停止对于医院的资金投入,按照“人头数”划定拨款是计划经济的套路,是必须要淘汰的,不纳入编制管理,改为“以事定费”反而会提高国家对医院的拨款数。
可能有同学觉得我的说法过于理想化,诚然,这些政策目前还处于刚刚实施或者待实施的阶段,无法评估其效果,但是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我所提到的效果。
所以通过政策我们能看出未来的执业环境的改善是可期的,但是这毕竟是未来,我们还是得着眼于现在。
在对未来政策环境有了认识的情况下,再来谈规划是合理的。这时就必须要提一提,目前各个学历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了。
如果本科毕业就参加规培,规培基地需要自己申请(跟美国的执业医一样),限制于出身,普通一二本医学院校出身很难有机会进当地三甲参与规培,这也将制约自身未来的发展。
如果考研选择的是专硕,毕业后直接进医院的话,有机会去市级以下医院,当然,能不能进得去也跟个人的出身和能力有关。考研专硕虽然有能够在读硕期间完成规培,缩短三年的时间,但也意味着上升通道会变得狭窄。目前国内的省三甲医院一般非博士不得入内,而专硕三年都在临床上,自然在科研上就荒废了,考博的难度相对学硕来说是比较大的。
如果考研选择的是学硕,多数毕业后会选择考博(当然,博士读出来也差不多30岁了)。虽然学硕疏于临床,但并不代表着学硕是不能上临床的,我在前文已经提及,未来三甲是高学历高专业能力人才的聚集地(科研攻关,危重症诊治),那么学硕博士毕业后是很有机会进三甲的。如果想要进临床,参加规培即可。
最后,最顶端的应该是知名院校的八年制毕业生,国内开始八年制的院校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八年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这些毕业生有资格去全国的各大三甲医院。不管是临床还是科研,他们都很有机会。不然为什么协和的高考录取分数比清华还要高上少许。
或许,八年制毕业生不管在临床,科研都未必有那么强,举个栗子:武汉大学的八年制毕业生,在临床上的能力极有可能不如规培三年后的武汉大学临床专业硕士。但这并不意味着,武汉大学临床专硕毕业后可以进入省人民,中南,协和,同济这几家医院。但是武汉大学临床八年制毕业生则有机会,盖因他们的出身和学习能力。
不要不信这一点,我之前翻过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2016年招聘,学历要求除了儿科,都限制为博士。而对于八年制的博士,不受各个科室的专业限制,可以去各个科室。
到这的话,未来医生的分布情况基本就出来了,从上到下呈金字塔形,而最顶端的一定是既能科研提笔写论文,又能临床舞刀做手术的。
所以,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就有一定的眉目了吧!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