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民营医院发展年会,海尔医疗金融夜间沙龙邀请清华大学、德勤、中欧商学院、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与医院管理者们共聚一堂,探讨在医疗健康产业的黄金时代,如何通过引入新要素,共建新生态,发掘新价值,助力民营医院踏准时代节拍,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引领者。本期我们为您带来德勤咨询战略与运营总监俞超的精彩发言。
医疗市场发展前景潜力巨大
在10月23日中国民营发展年会海尔医疗金融夜间沙龙上,俞超为参会嘉宾带来中国民营医院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建议。就医疗行业来说,他认为,目前全国整体经济虽然增速放缓,但就整个医疗行业而言,医疗行业和去年相比有两位数的增长,目前在经济形势下还是相当可观的。从需求驱动因素方面看,人口老龄化、城镇水平提高、全民医保推进等等,根据卫计委健康中国2020报告,整个卫生产业要占到GDP的6.5%,比今天提高要1%,也就是我们在2020年,整体医疗产业要达到6.7万亿元。这么大一个提案,从我们今天来看,还有2万亿的市场潜力。
医疗资源配置问题与不断提高的医疗费用支出
现在我们公立医院改制,整体医疗系统改革,也是如火如荼,大家听到很多对我们国家医疗体制的诟病,比如“看病难、看病贵、整体效率低下”。对此,俞超认为从微观角度看,我国公立医院系统实际是世界上最具效率的,一个公立医院的一个科室,一天要看100多个病人,放在全世界这样的效率都非常强大;再从数据上看,我们国家5%的GDP解决13亿人的看病问题,美国20%的GDP解决不到4亿人的医疗问题。在俞超看来,我国医疗体制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效率,而是我们的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不断提高的医疗费用支出 。
尽管民营医院发展迅速,但与目标仍有差距,增长空间大
民营医院作为公共医疗系统的一部分,应该在这些问题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如大家看到的,十二五国家规划出台一系列医疗产业扶植政策,民营医院数量不断提升,我国过去10年民营医院数量增长达到16%。从今天来看,民营医院数量已经和公立医院持平,甚至有超出,现在看最新数据民营医院达到53%,而公立医院占到47%。但是从就医规模上,举一个简单的数字,从门诊数量病人来,整个公立医院大约占90%,私立医疗机构占到10%,也就是10个人生病,9个人去公立,1个人去私立,整个民营医疗机构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从传统对专科医院的追捧,回归对综合医院的热情
通过多年对医疗投资领域的数据分析,俞超认为,从资本来源到投资标地选择,都有了新的变化。他介绍到,在医疗产业投资领域,从2012年开始到2014年,投资量达到一个峰值,在14年达到60亿规模。从资金来源角度看,不光是一些私募基金,一些传统企业也开始涉足医院服务领域的投资。其中最多的是医药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器械企业,这样一些传统企业,再比如说,我们看到华润、复星,都是着眼于医疗企业、医疗服务端进行投资; 此外还有保险企业,地产企业,甚至有互联网系列,纷纷开始医疗产业的投资。我们从医院类型来看,目前看到的还是专科医院占到企业投资的大部分。在过去十年,对专科医院的投资总量达到80%,其中一个原因是它的发展培育周期较短,盈利模式清晰。另外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当中,多数是选择以专科特色作为民营医院的经营方向,和公立医院进行差异化竞争。
俞超还介绍到,除了对专科医院的追捧,公立医院特别是有独特营运模式的综合性平台,也受到资本进一步的追捧。现在,一部分资本机构转向综合医院,看重其进入壁垒和先动优势。从总体投资来看,很多传统企业希望能够借助医疗服务产业,和现有的资产联合,从而整合大健康产业集群,服务于资本市场估值。从市场角度看,一方面,一些企业看好医疗服务行业的前景,比如说像复星在陆续改制公立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200个高端医疗,在二三线城市形成以特色专科和综合医院相结合的产业布局。
医疗投资同样有风险
在资本普遍看好医疗行业的同时,也有很多投资风险。在现场,俞超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五点在医疗投资中常见的挑战。首先是综合医院重资产、高投资、培育周期长;其次医疗专业型管理人才的缺乏,这是民营医院发展最重要的瓶颈;第三点,我们也需要客观认识到,民营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做大做强,和资本对接,在内部管控方面就要提早规划、解决现存的问题;第四点是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投后运营是难点;最后一点是资本密集进入抬高医院估值。
医疗服务板块有哪些增长点
针对现场民营医院管理者都非常关注的医疗行业增长趋势,俞超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目前在民营医院服务板块四个值得关注的增长点:
高端医疗早期的高端医院,例如和睦家,都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率先开业,现在开始布局二三线城市,高端医院在地域上的下沉明显;此外,我们看到早期热门的专科领域,现在开始关注服务人群重新定位,目标客户中心定位,比如和美医疗早期做中端市场,现在转化为对高端妇儿的医疗服务,实现新发展。
专科连锁在现行的公共医疗体系内,公立医院没有精力去服务的领域,例如康复医疗,这里面就给予民营医院扩大发展的空间。因此选择服务公立医院缺乏的但又不涉及过于复杂医疗技术的领域。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器械不断推陈出新。选择对高值医疗器械依赖度高而对医生和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专科领域,也展示出一定的机会。
综合医院 民营医院向高端行业渗透。随着医改不断的深入, 医保政策、国家政策不断推陈出新,医生流动率、自由化程度逐渐上升。我们相信,在未来,民营医院会涉足更多高端的领域,比如目前我们看到的心脏病、高血压等领域。我们再来看综合医院,传统上综合医院向来不是投资重点,需要资金过大,回报周期长。但是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资本看重民营综合性医院,在这方面,地域优势非常明显,在一些地域里,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相当旺盛,公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可以考虑发展民营综合医院,而且我们看到很多民营综合医院以专科特色和综合科室相结合,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态势。
健康服务最后一点是健康服务,这是目前公立医疗体系没有能力去覆盖,也没有精力去覆盖的一个部分。包括健康咨询、家庭保健、中医保健、术后康复、月子中心、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领域技术壁垒不高、服务性强且大型医院无法顾及的领域都将成为医疗从业者的关注点。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方
这几年在医疗投资领域,我们看到一些新兴的热点,俞超从资本进入角度介绍了目前主流的三种模式:收购(公私立医院)、托管、新建,这需要投资人结合自身的目的以及自有的资源优势去进行合理的选择。有一些案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举一个例子,仁济医疗在创始初期以托管形式进入市场,在华东地区进行布局,当医改政策在公立医院深入的时候,又选择自建、自运营的方式。再看凤凰医疗,在早期创立的时候,采取自建医院的形式,因为在90年代不够成熟,凤凰医疗本身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凤凰医疗甚至在一些医疗机构当中对准医疗所有权,当2000年以前,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凤凰医疗积极与政府合作,托管数家公立医院,打造医疗流通营运模式,在整个产业中成为亮点。这些多种多样的模式,告诉我们,在进入方式上要根据不同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现有资源优势进行综合选择。
与海外知名医疗机构合作的一些体会
随着我国不断开放民营医疗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海外知名医疗机构也开始关注中国医疗市场,在与海外知名医疗机构合作中,双方因文化及医疗环境不同,可能会引起一些纠纷。在现场,俞超为参会人员带来实践谈判的一些经验。
中方伙伴看中品牌知名度,希望能用对方的品牌我们看到在新建医院方面,高端医院越来越倾向于同海外投资知名医院合作。对于中方医院,尤其是一些新建医院的需求,这个诉求是比较明确的,海外品牌的号召力,人才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那对于外方伙伴,我们看到一些海外,特别是美国知名医疗机构,也越来越对进入中国广阔的医疗市场抱着开放态度。他们需要实施海外扩张战略,获得一定财务回报,在合作意向上,会比前几年有一个提升。在实际谈判过程中,从中方看来,要把握两点,第一是对业务的控制,有追求的投资人,一般都要积极获取控制权,第二是对外方品牌的使用,其实一般财务回报不是最大的问题,投资资金相对充裕,最重要是能不能和知名医疗机构一起挂名开业,借用对方的品牌,提升自己的号召力,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外方伙伴关注实际运营海外医疗在华的经营,他们最关心的是,在中国开业,一旦产生不良事件,会影响起整个品牌。我们会看到合作协议中,合作内容都集中在咨询、培训等方面,真正涉及到品牌使用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海外机构都非常关注医院实际控制权,希望尽可能参与到医院的实际运营管理,以减少在医院运营中面临的风险。
合作建议1. 要对时间和困难有一个充分的估计;2.第二要跟双方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咨询、培训进行起步,积累一定的信任度再去考虑进一步的合作;3.在谈判中也需要引入更多的谈判方,不仅是海外医疗合作伙伴,也可以中方和国内知名医疗企业展开合作,准备PLAN B。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