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

百年医学掠影——悬壶济世的爱国志士沈克非

作者: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游苏宁 本报记者 王姗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6-01-07
导读

          1924年,沈克非在美国克利夫兰西余大学医学院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曾被校方以优厚待遇留用,但当接到北京协和医院的邀请时,他毅然选择回国服务。1930年,时任国家卫生署署长的刘瑞恒邀请沈克非参与筹建第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南京中央医院(现址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他再次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已有的良好工作及生活条件,投身而入。

        由美返华,为国服务

        1924年,沈克非在美国克利夫兰西余大学医学院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曾被校方以优厚待遇留用,但当接到北京协和医院的邀请时,他毅然选择回国服务。

        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医院和医学院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在外国教会手中,中国医生处处仰人鼻息;而大城市中的众多私立医学院则以牟利为主,设施简陋,师资多为兼职,招生过滥,且缺乏临床实习条件,所培养出的医生不能造福于民。1930年,时任国家卫生署署长的刘瑞恒邀请沈克非参与筹建第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南京中央医院(现址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他再次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已有的良好工作及生活条件,投身而入。

        南京中央医院落成后,以私立医学院培养的医生为招考对象,进行包括半年公共卫生、1年半临床各学科实习在内的2年有计划的培训,逐步成为进修培养和临床科研工作的基地。沈克非先后任该院的外科主任、副院长和院长。1931~1937年期间,该院共培养出高级医师200多名,许多人成为后来的栋梁之才。

        国难当头,身先士卒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之际,沈克非和夫人陈翠贞(我国儿科著名专家)正应国际联盟卫生部之邀在欧洲考察,闻讯国难当头,立即启程回国。

        为全力投入救死扶伤工作,沈克非将南京中央医院的床位由350张扩大至1200张,大量收治抗战受伤将士。战火逼近南京后,他又组织和带领医院一路辗转西撤至长沙、贵阳,最后至重庆,并于沿途继续救治抗日将士。

        20世纪30年代末的大西南交通十分不便,公路是唯一的通道,汽车则烧的是木炭,又慢又脏;加之川贵之间的道路蜿蜒于丛山峻岭之间,翻车事故屡见不鲜。沈克非冒着日寇敌机袭击和山高路陡的危险,只身一人不下10余次地往返奔波于贵阳和重庆之间,却很难有机会回到位于成都的家中与家人团聚。

        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印度、缅甸前线,沈克非不顾个人安危,随军到了战争最激烈、最残酷的缅甸前线救治伤员。最危急的一次,沈克非在后方医院所在地已被日寇占领、无法与前线军部和国内取得联络的情况下,只身一人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从缅甸前线徒步1个多月返回中缅边境。

        抗美援朝,血库功著

        1950年,沈克非参加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军医疗队,担任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并于1951年亲赴朝鲜前线。

        当时,战场形势已逐渐稳定,但野战大量供血输血问题还未解决。1952年末,总后勤卫生部决定在沈阳快速组建一大型中心血库。沈克非临危受命,在筹建计划、选址、人员调集和聘请等方面均亲力亲为,认真负责。

        由于当时国内尚不能生产电冰箱,且中国军队亦无长途血液运输经验,沈克非严密地组织各种实验,得出血液经汽车颠簸的损坏不会超过10%、采用卖冰棍的小木箱放冰块并用棉被裹住可使血液在2~10℃维持12小时等结论,使得朝鲜前线的伤员在伤后8~12小时即可得到新鲜血液挽救生命。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