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最严重的临床疾病类型之一,常可发生并发症,自然死亡率高达70%以上,十年来我国改变治疗理念,成果显著,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炎ICU科一项对2123例肝衰竭救治的临床成果表明,肝衰竭抢救成功率已提升到74.16%。这是记者8月3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长江三角洲肝衰竭临床救治协作网论坛上获得的信息。
——第五届长三角肝衰竭临床救治协作网论坛在沪举行
肝衰竭是最严重的临床疾病类型之一,常可发生并发症,自然死亡率高达70%以上,十年来我国改变治疗理念,成果显著,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炎ICU科一项对2123例肝衰竭救治的临床成果表明,肝衰竭抢救成功率已提升到74.16%。这是记者8月3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长江三角洲肝衰竭临床救治协作网论坛上获得的信息。
据论坛主席、该成果报告者、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炎ICU科主任王介非教授介绍,在临床实践上,我们对肝衰竭的救治有五大理念的改变:
一是从以往以肝功能指标为目标的治疗模式,转向为以纠正生理紊乱为导向的目的性治疗。过去,临床医生往往以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等指标数值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给予狭义的、被动的、对症的、消极的治疗为主,如黄疸高就用退黄疸的思美泰、苦黄药物等。如今已引入集束化干预的治疗理念,即根据患者发病、发展的不同病因、病理机制、时机和不同的生理紊乱情况,结合临床血流动力学和一些实验室等定量指标,来制定治疗的目标,并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检测和随时取得患者实际状态,精准而及时地调整干预治疗的方向和强度,分次、分阶段地达到每一阶段的治疗目标,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是从以往的单向肝脏救治,转向多向、多器官功能支持的全身关照式治疗。这是因为肝衰竭的晚期多会出现肝外并发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而不可收拾。为此,治疗团队在早期就采取保护肝外器官的功能的方法,以预防肝外并发症的出现,及时给予患者延续性器官功能支持的治疗,如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连续性血液净化和人工肝技术、肠内场外营养支持等,以便赢得时间和条件,同时进行积极的病因治疗,控制原发疾病,最终达到提高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目标。
三是从以往不重视肝衰竭的“黄金窗口期”治疗,转向对“黄金窗口期”有极高的认知度。肝衰竭治疗的“黄金窗口期”一般只有七天,在此期间内,准确而及时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救治、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窗口期,肝功能不良指标处于上升前期,主要症状以免疫亢进、组织细胞缺氧为主,临床表现多为严重的乏力和消化道不良等症状,还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等情况。这期间医务人员一定要抓紧治疗,以抑制机体超强的炎症免疫损伤、纠正凝血功能紊乱为主,以达到最大程度地控制患者肝脏受损为目标。
四是改变了以往在肝衰竭早期为减少损伤程度和控制伤害范围,仅注重药物抑制炎症反应的治疗,而不注重肝衰竭后期以营养促进肝脏修复的过程。肝衰竭发展到中后期,患者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因营养缺乏,热卡提供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而带来的继发性感染、内环境紊乱、器官功能恢复滞留等病理改变,所以这阶段为促进脏器修复和功能恢复,热卡保障,精准的个体化营养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五是改变了以往肝衰竭治疗中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如人工肝技术是一种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为肝衰竭患者赢得短暂的时间来治疗原发病,使肝细胞得以恢复再生的医疗新技术。它既可以清除体内的炎性介质,又可以补充肝脏自身合成的凝血因子的需要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也可以置换出血液中的黄疸和毒素,消退黄疸等功能。但以往治疗中只注重它的消退黄疸的作用。经近五年的探索,研究者发现,人工肝技术主要作用是病因治疗,可治本,不能简单而随意的单纯为了减少黄疸指数而用该技术。由于严格把控了人工肝技术的适应症和应用该技术的时机,使肝衰竭患者死亡率有了下降。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