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及其团队在《消化道》(Gut)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扩展米兰标准的肝癌肝移植”的文章。
2015年3月24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及其团队在《消化道》(Gut)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扩展米兰标准的肝癌肝移植”的文章。该研究利用全球第三大肝移植数据库――中国肝移植注册,对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SF)标准、纳瓦拉大学医院(CUN)标准、瓦伦西亚(Valencia)标准和中国杭州标准在内的米兰标准“扩展版”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并证实用于选择肝移植肝癌(HCC)患者的米兰标准可被安全有效地“超越”。本报记者对郑树森院士及其团队进行了专访。
郑树森院士
《论坛报》:首先,请您谈谈本研究的背景。研究假设来源于怎样的临床观察结果,或基于哪些既往研究结果?为什么会去“挑战”被公认的HCC肝移植金标准?
郑树森: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约有9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和800万终末期肝病患者,乙肝相关性肝癌是肝移植主要适应证。目前肝移植是治疗肝癌的根治手段,但移植后肿瘤复发严重影响移植疗效和长期存活。所以,受者的科学合理选择是保障移植疗效的关键。
米兰标准是传统的国际移植标准,自1996年提出以来在移植界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米兰标准过于严格,按照这一标准,绝大多数中国肝癌患者将失去宝贵的移植机会。因此,为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肝移植,世界各国移植学家也陆续提出了一些新的移植标准,但都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就是这些标准只纳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如肿瘤大小、数目)。根据研究,肝癌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如血管侵犯、肝内转移和远处播散等,与肿瘤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因此,突破形态学束缚,深入探索并提出一个新的标准意义重大。
浙大一院肝移植团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肝移植和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组建了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主持国内器官移植领域仅有的两个863项目,研究发现肝癌的分子特征[如分子标记物甲胎蛋白(AFP)水平]、组织学分级等指标与肝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
基于上述发现,我们创建杭州标准,纳入肿瘤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特征,突破了形态学指标的局限性,得到国际移植学界高度肯定,被誉为受者选择标准的重要分水岭。
《论坛报》:请问研究人员是如何基于以往研究结论并结合本中心特点进行试验设计的?与既往研究最大的不同或进展在何处?
郑树森:为了更安全有效地拓展米兰标准、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受益,国际各大中心均进行了不懈努力,并提出了相应的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如UCSF、CUN、Valencia等。2008年,浙大一院肝移植中心代表中国提出的杭州标准,结合了肿瘤形态学特征、甲胎蛋白水平和分化程度,是国际上首个纳入肿瘤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特征的移植标准。国内外肝移植领域专家认为杭州标准是对现有国际标准局限于肿瘤形态学的重要突破。
本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大样本病例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所纳入的6012例病例均来自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CLTR),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大宗的乙肝相关肝癌肝移植研究。CLTR是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授权的国家肝移植科学注册系统,具有完整的数据库和随访信息。
鉴于浙大一院在全国肝移植领域的领军地位,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已于2014年12月正式发文将CLTR迁至浙大一院进行管理和运营。本研究验证了杭州标准相对国际其他移植标准的优势,不仅是对以往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基于杭州标准进一步提出了全新的预后评判体系,实现肝癌肝移植受者的有效筛选,最终使更多的肝癌患者通过肝移植获得新生。
《论坛报》: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带来的最大获益应该在哪些方面?
郑树森:本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应用将使大量移植受者直接获益。该项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已充分证实了杭州标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优越性。
一方面,杭州标准在肝癌肝移植受者的有效筛选、供肝和医疗资源的科学分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珍贵的供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节约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另一方面,杭州标准在不影响移植疗效的前提下,使肝癌肝移植受益人群安全有效地扩大了52%。可以说,杭州标准获得国际移植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国际著名移植学家巴苏蒂尔(Busuttil)教授指出杭州标准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移植界的贡献。
进一步地,已有研究发现,杭州标准可以拓展应用于肝癌治疗领域,能有效预测肝癌患者预后,指导手术、介入等治疗策略的科学选择。
由于这一研究工作的学术突破和创新意义,我的学生、团队骨干徐骁教授受邀在2014年伦敦召开的第20届国际肝移植协会年会上专门发表学术演讲介绍杭州标准。
《论坛报》:这一研究领域还有哪些临床问题没有被解决?团队的下一个研究方向是什么?
郑树森:肿瘤复发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也是肝癌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
我带领的浙大一院研究团队在肝癌复发防治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创新性开展了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肝癌靶向治疗研究,成功构建了核酸纳米药物及化疗纳米药物,提出了抗癌药物分子改造与两亲性高分子载药系统相结合治疗新方法,显著提升了肝癌靶向治疗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成果已申请专利,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团队将进一步基于肝癌分子分型开展肝癌个体化靶向治疗研究,以期早日实现临床转化。
《论坛报》:请您谈谈本文被Gut接受的原因?以及我国在器官移植领域研究进展如何?
郑树森:首先,这是一项基于临床、用于临床的科学前沿研究,紧扣临床需求。其次,本研究系多中心大样本病例研究,应用了多种国际上先进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全方位论证,结论可信度高,说服力强。
此外,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基于杭州标准的肝癌肝移植术后预后评判体系,可有效指导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在审稿和修回的过程中,审稿专家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和中肯的建议,也对中国实施的大量肝癌肝移植病例和取得的移植疗效表现出极大的关注。2013年,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倡导下,我带领浙大一院肝移植团队,牵头中国数十家移植中心,在国际移植学界权威同行见证下联合签署杭州决议,旨在推动和完善中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体系。
这些年来,我曾担任第六届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创建了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并担任首任会长至今,和国内器官移植同仁们共同努力,致力于推动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健康发展、融入移植国际大家庭。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器官移植事业日臻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和精湛的移植技术水平,已充分获得了同行专家的认可。
我认为这也代表着国际移植界对中国器官移植工作的肯定。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