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

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推出药物创新协作计划

作者:会务组 来源: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药物创新协作计划” 日期:2018-07-18
导读

         2018年7月17日,民政部主管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在京推出 “药物创新协作计划” ,通过搭建国内外专家网络加速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新药创制的国际化,协助业界加速新药研发上市,让患者早日用上新药、好药、救命药。仑胜医药应邀成为首家合作伙伴,聚焦肝内胆管癌(iCCA)、耐药菌引发的重症感染,开展流行病学调研、新药研发协作和公众科普。

关键字:  肝 | 药物 | 治疗 | 中联 | 协作 

  2018年7月17日,民政部主管中联健康促进中心在京推出 “药物创新协作计划” ,通过搭建国内外专家网络加速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新药创制的国际化,协助业界加速新药研发上市,让患者早日用上新药、好药、救命药。仑胜医药应邀成为首家合作伙伴,聚焦肝内胆管癌(iCCA)、耐药菌引发的重症感染,开展流行病学调研、新药研发协作和公众科普。

  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理事长、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魏来教授与仑胜医药CEO姜灿文博士在备忘录签字。

  著名肝病专家庄辉院士、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王立祥教授、解放军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刘又宁教授、解放军307医院消化道肿瘤科主任徐建明教授等知名专家见证合作并参加了学术研讨。北京大学医学部崔富强教授主持活动。

  据专家介绍,“药物创新协作计划”针对上述两类疾病的在研新药,均已在国际上进入或完成关键性临床研究。其中,针对肝内胆管癌的Derazantinib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1期/2期临床研究初步显示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正在国外进行一项注册临床研究。Lefamulin是具有新的抗菌机制的创新药物,不易产生耐药,且对多种目前已经耐药的细菌有抗菌作用,在国际上已完成两项三期临床研究,并证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安全有效,为我国数十万肝内胆管癌患者、重症感染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福音。

  中国新药研发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加入ICH、审评制度改革、接受药品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等政策,使得中国药品注册监管与国际接轨,研发注册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国内临床实验和上市许可流程可望大大简化。

  资料显示,肝内胆管内皮细胞癌(简称“肝内胆管癌”,iCCA)是我国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排名第二位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症状隐匿、恶性程度大、手术复发率高、化疗敏感度低、预后很差,亟需加强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重症感染(如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负担,这是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耐药病原菌的增加、病原学诊断技术的局限及临床医师对规范诊疗的不重视等情况综合导致,不仅需要进一步规范疾病的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且需要加强具有良好安全性并有效防控耐药菌产生的创新抗菌药物的研发。

  著名肝病专家庄辉院士指出,肝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容忽视。中国肝病防控领域近30年来取得了重大成果,但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伤等,以及由此引起的肝硬化、肝癌带来的挑战依旧严峻;由于抗生素不当使用导致的耐药菌重症感染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希望“肝病与感染性疾病药物创新协作计划” 以推动创新药研发、提高药物可及性、倡导患者人文关怀为宗旨,积极开展工作,并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医药行业、社会公众共同发力,从公众科普、新药创制、药品审批、医保报销等多维度开展工作。

  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China Liver Health)是国家民政部登记主管的我国肝健康促进领域唯一的全国社会组织,近年来在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疾控中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国消除丙肝联盟、全国乙肝歧视现状调查、肝病药物捐赠等项目,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参考资料

  关于“肝内胆管内皮细胞癌”

  胆管癌(CCA)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也是继肝细胞癌(HCC)之后第二大最常见肝脏恶性肿瘤。根据解剖学部位,CCA又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CCA)、肝门胆管癌(PCCA)和肝外胆管癌(ECCA)。iCCA起源于肝内胆管系统,并在肝内形成肿块,这是一种侵袭性癌症,确诊为早期疾病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中位数仅为15%。在中国,胆管癌的发病率超过7/100000,而大多数病例为iCCA。

  肝内胆管癌是胆管癌的一种, 约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5%-10%。亚洲是高发地区,中国的发病率仅次于泰国居亚洲第2位。澳大利亚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30年来肝内胆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了20%-30%。

  目前公认的致病因素有慢性病毒性肝炎、肝内胆管结石、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肝吸虫感染包括华支睾吸虫和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硬化以及慢性毒物损害, 国内以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居多。其发病的具体病理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早期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 大多数病例发现时已处于肿瘤晚期, 手术切除率较低, 预后比肝细胞癌差。

  改善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治疗,仍需要流行病学的分析, 进一步确定病因和危险因素. 同时需要进一步地关于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 研制特异性的靶向药物, 进一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高正杰, 等. 原发性肝内胆管癌的诊治现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年11月8日; 23(31): 4939-4945)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预后差。由于ICC位于肝内,临床某些方面类似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许多国内教科书和参考书将其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进行讨论。

  胆管癌的发病率约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3%,ICC的发病率占整个胆管癌的5%~10%。但近年来ICC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逐渐升高的趋势,在1979至2000年间,ICC男性发病率由0.13/10万升高至1.36/10万,女性发病率由0.11/10万升高至1.2/10万;在1968至2001年间死亡率从36例/年升高至1003例/年,升高了近30倍,其中男性死亡率由0.10/10万升高至1.49/10万,女性死亡率由0.05/10万升高至1.24/10万。

  卷第5期

  (参考文献:朱宏毅,季福。肝内胆管癌的诊治现状,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年9月,第22卷第五期)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