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肝病

【EASL 2016】“肠-肝轴”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应用:值得深入探索的新领域

作者:冯萍 何芳 陈立宇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6-04-22
导读

作为本届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推荐的重点内容之一,“肠-肝轴”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备受各国肝病专家关注。大会主办方于4月13日下午和14日上午在主会场安排了两场题为“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研讨会,详尽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足见其重视程度。同时,大会期间以壁报形式对20余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其中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肠-肝轴”的发病机制,有部分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并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冯冯萍教授(左)和何芳教授(右)在2016 EASL现场

自1998 年马歇尔(Marshall) 教授提出“肠-肝轴”的概念之后,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中国专家将之形象地称为“肠-肝对话”。近年来,针对肠道微生态变化与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和发病机制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可以预见,“肠-肝轴”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应用将成为未来肝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为本届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推荐的重点内容之一,“肠-肝轴”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备受各国肝病专家关注。大会主办方于4月13日下午和14日上午在主会场安排了两场题为“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研讨会,详尽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足见其重视程度。同时,大会期间以壁报形式对20余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其中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肠-肝轴”的发病机制,有部分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并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肠-肝轴”在肝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两场“ 肠-肝轴”主题研讨会中,来自澳大利亚的阿肖克(Ashok)教授的研究团队报道了其对于38例慢性肝病患者和13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大便菌群DNA检测和小肠黏膜活检的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比例远高于对照组,其小肠黏膜通透性也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因此考虑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肠道黏膜屏障受损以及慢性肝病进展有密切联系。

来自日本的结束(T.Kessoku)教授研究团队对125 例经肝活检证实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和2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大便菌群检测,发现NAFLD患者大便中的链球菌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柔嫩梭菌数量则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深,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结合近年来众多类似的研究成果可初步得出结论,即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等)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但目前关于肠道微生态对肝病发生发展影响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不同的调节途径和信号传导通路相关。

“肠-肝轴”病理机制新进展

本次大会中有三位学者详细介绍了肠道微生态失衡在慢性肝损伤、胆汁淤积症、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癌发病过程中作用的病理机制研究成果。

特劳纳(Michael Trauner)教授的团队发现,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会影响胆盐合成和胆汁酸代谢,导致脂质和能量代谢通路紊乱,从而引起脂质过氧化物和脂肪酸在肝脏中沉积,最终导致肝脏疾病发生。

哈拉(Eiji Hara)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某些肠道微生物及其分泌的炎性因子可能通过Toll样受体2(TLR2)-环氧化酶2(COX2)信号通路激活肝脏炎性反应,同时使肝癌细胞逃脱免疫监视作用,进而导致肝功能损伤和肝癌的发生。

但总体来讲,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肠道菌群的复杂多样性,完全明确“肠-肝轴”的发病机制还需要更大量和长期的研究工作。

“肠-肝轴”临床应用初步结果令人鼓舞

本次大会中,李兰娟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尤为引人关注。该研究将多种益生菌应用于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治疗,结果显示,长期服用唾液乳杆菌L101和戊糖片球菌L105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保证正常的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减轻小鼠肝纤维化的程度。

王(Ji-Yao Wang)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失衡,特别是变形杆菌数量的增加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乳果糖可降低肠道变形杆菌数量,从而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性脑病症状。

美国康(Dae-Joong Kang)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福昔明可在不改变肠道微生物数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功能,降低血氨水平和肠道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

上述结果显示,对肠道微生态失衡进行早期且有效的干预,有助于延缓或阻止肝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肠-肝轴”理论开创了肝病治疗的新思路,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目前“肠-肝轴”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临床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衡的干预方法仅限于使用抗菌药物和益生菌。但可以预见,未来如能完全明确“肠-肝轴”病理生理机制,并对肠道菌群及其毒素的传导通路进行阻断,就可有效控制肠道菌群失衡所致的肝脏疾病,从而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和作用靶点。

小结

近年来,“肠-肝轴”理论已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认同,相关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进展迅速。作为本届EASL年会的关注焦点之一,“肠-肝轴”的发病机制研究已逐渐成为肝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为未来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崭新思路。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肠-肝轴”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关注,使之能真正应用于临床,成为肝病治疗的新武器。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