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朱华栋 男。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教授。
1993 ~1996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
1999 ~2000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住院医师;
2000~2005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主治医师;
2004~2005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访问学者;
2005年至今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副教授

  近年来,一直负责安排并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生的急诊医学授课工作,负责住院医师、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协助指导培养了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曾多次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优秀教师和优秀带教教授。 科研经历 在急诊危重病医学方面进行了系列科研工作,参加了多项科研课题的设计和实施,内容包括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在休克中的治疗价值,心跳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无创通气在各种类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价值,高容量血液滤过在多脏器功能衰竭中的治疗研究。近年来,研究重点主要为急性重症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以及对重症感染的临床干预,在重症感染的综合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详细]
更多>> 专家观点

请简要谈谈心肺复苏术(CPR)的发展史。什么是标准的CPR,什么是改良的CPR?

..[详细]

如何评估是否发生了心脏停搏?CPR有效的指证是什么?何时终止CPR?
..[详细]


心肺复苏的原则和主要手段、程序是什么?效果如何?复苏成功后如何处理?
..[详细]


如何评价口对口人工呼吸?

..[详细]


目前应用CPR中常出现哪些错误?您能就指南与实际救治中具体情况分析吗?..[详细]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是否应该千篇一律?如何减少并发症发生?

..[详细]


近年来心肺复苏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新的理念?

..[详细]

改良心肺复苏仍存争议

心脏骤停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也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CPR(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呼吸心脏骤停而采取的急救措施,是急救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标准的CPR,什么又是改良的CPR呢? 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朱华栋教授做客《专家访谈录》,对CPR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详细]

大动脉搏动是CPR抢救要点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心脏骤停后,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经过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正确的CPR(心肺复苏),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那么,急救时我们如何评估患者是否发生了心脏停搏?CPR的有效指征是什么?何时终止CPR呢? 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朱华栋教授做客《专家访谈录》,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详细]

心肺复苏流程中时间至关重要

在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以及以往的心肺复苏指南中都对CPR流程制定了标准。一般来说,事故发生后首先要进行的是意识的诊断,也就是检查病人是否有反应。如何判断病人有没有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轻拍病人的肩膀,然后大声呼喊他,通过这两种方法后病人仍没反应,说明病人意识已经丧失了,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打急救电话! [详细]

口对口人工呼吸并非抢救必要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CPR(心肺复苏)抢救心搏停搏患者的重要环节。但据调查资料显示,对于一个没有急救经验的人来说,要他们对需要急救的陌生人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还是颇有顾忌,这主要是因为害怕经由与陌生人口对口接触而感染病毒等其他疾病。那么,口对口人工呼吸对心脏停搏患者的抢救结果是否必要呢? 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朱华栋教授做客《专家访谈录》,对口对口人工呼吸进行了评估。
[详细]

CPR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搏骤停而采取的急救措施,是急救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近20年来,虽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心肺复苏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抢救的成功率却依然不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目前临床医师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之一。 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朱华栋教授做客《专家访谈录》,对CPR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详细]

胸外按压频率并非越快越好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指出,每分钟至少100次的胸外按压速率较为合理。众多研究表明:提高按压频率可提高生存率。那么,在进行心肺复苏(CPR)时,如何掌握频率减少并发症呢? 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朱华栋教授做客《专家访谈录》,对CPR中胸外按压的频率进行了分析。

[详细]

心肺复苏应重视按压及除颤

心肺复苏(CPR)是指当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但目前复苏的成功率仍然不高,近年来众多专家在复苏方法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以期能提高复苏的成功率,那么近年来CPR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呢? 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朱华栋教授做客《专家访谈录》,对CPR 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详细]
视频访谈
往期回顾
主页| 广告条款 |法律顾问|联系我们|版权声明|关于我们| 诚聘英才|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