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和国际禁毒日一起长大的他们——青少年占吸毒人群七成

作者:赵鲁 艾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15-06-26
导读

正文  6月9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持人边策因涉毒坠楼身亡,再次敲响了“毒祸”警钟。”  对于当前禁毒预防教育的方式,石建春认为,往往只重视给受众讲述毒品的可怕和危害,但回避了毒品可能给人带来的快感。

6月9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持人边策因涉毒坠楼身亡,再次敲响了“毒祸”警钟。近几年,李代沫、柯震东、张默、房祖名、王学兵等明星涉毒案件不绝于耳。相对于明星涉毒,普通人吸毒的恶性事件更是数不胜数:2010年湖南省岳阳市6名在校女中学生被引诱吸食冰毒、麻古后卖淫;最近陕西省咸阳市一名货车司机因吸毒过量产生幻觉打砸7辆汽车……吸毒人员让自己和亲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今年的6月26日是第27个“国际禁毒日”。1987年6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由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同意将中国广东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那一年,李代沫、柯震东尚未出生,而房祖名、张默、边策也才5岁。

未曾料及的是,伴随国际禁毒日一起长大的青少年如今却成了吸毒的主力军。

吸毒者五年翻一番

层出不穷的涉毒案件及其引发的恶性治安案件频频见诸报端,引发人们对毒品的关注和担忧。然而,这些不过是我国“毒祸”的冰山一角,平静海面下“冰山”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5中国禁毒报告》,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达到了295.5万名,实际吸毒人数估计超过1400万名。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褚宸舸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值”。

更为可怕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吸毒人数每年的新增速度都在加快。2010年,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154.5万人;2011年,该数字增长近25万,至179.4万人;2012年,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数量猛增30多万,至209.8万人;2013年这一数字又陡增近40万至247.5万人;2014年,累计登记吸毒人员新增数量创纪录地多达48万人。5年内,我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总数翻了近一番。

而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何日辉的研究发现,尽管当前的吸毒人群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但具备一定社会地位、没有经济顾虑的人群只是其中一部分,一个不容忽视的吸毒群体就是青少年。

最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群体这几年始终占吸毒人群的七成。根据国家禁毒委公开的数据显示,2014年4月,我国登记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青年已增至75%,这一比例远高于2009年的58.1%;北京登记在册的2.6万余名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青少年达到2.2万余人,比例高达88%。

“我国目前毒品滥用,尤其是合成毒品滥用呈现低龄化趋势。”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教育培训部部长刘飒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铤而走险为哪般

自“国际禁毒日”设立以来,我国各地禁毒的宣传力度逐年加大,“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标语随处可见,可为何青少年吸毒却如此高发?

在刘飒看来,低龄化趋势的产生与我国禁毒预防教育工作的缺失有关。“禁毒工作以预防为主已经很多年了,但实际上观念的提出与具体落实到每一步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毒品预防教育还没有完全落地。学校、社区、家庭都知道禁毒重要,毒品预防教育重要,都很担心孩子沾染毒品,但真正采取有效措施的却不多。”

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合成毒品符合某些亚文化的需求。“青少年属于叛逆期,喜欢寻求新鲜刺激,爱冒险,不计后果,而毒品正好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有些孩子甚至会觉得,消费毒品‘很时尚’。如果这时有人告诉他们这个东西跟鸦片、海洛因不一样,那他可能就会去尝试。”刘飒说。

作为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德育主任,康朕晔每天都在与青少年学生打交道。在她看来,现在的孩子心灵比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但排解的渠道却相对较少。

“在他们寻找释放和发泄自我的渠道的过程中,毒品可能会成为一种选择。”康朕晔说,“现在家庭管理失控的情况比较多。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异、出国,家庭出现变故,孩子无人管理,就更容易误入歧途。而且,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他们接触的圈子更是不断增大,再加上自我防范意识薄弱,就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人引诱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不得不前移对学生的禁毒预防教育。“我们学校从高一就开始渗透。通过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禁毒知识和法律法规,引导家长关注禁毒问题和孩子的情况。同时,我们也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参观禁毒教育基地、聘请戒毒所的民警到学校来给学生现身说法等。”康朕晔认为,这些禁毒教育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合成毒品变“时尚”

根据《2015中国禁毒报告》中的数据,在我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有145.9万名,占比49.4%,人数上首次超过了滥用传统毒品的人员。据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药物滥用监测报告》,自2005年以来,全国海洛因滥用比例持续下降,冰毒滥用比例持续增长,这表明我国传统毒品滥用得到有效遏制,但合成毒品滥用情况突出。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合成毒品,几乎就是专门为爱刺激、追潮流的青少年“量身定制”的,青少年几乎没有抵抗力。比如。不少种类的合成毒品被披上了娱乐化的“糖衣”,全面渗透进青少年的K歌、蹦迪、开Party等娱乐活动中。与传统吸毒者不愿公开、羞于见人相比,“嗑药”“嗨吧”“溜冰”“打K”已成为不少青少年追捧的“时尚”。

然而,合成毒品就像是“披着羊皮的狼”,它的危害性相比于传统毒品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京戒毒中心主任医师、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宋森林表示,由于新型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吸食者容易产生精神亢奋、迫害妄想等精神疾病的症状,由此导致车祸、抢劫、强奸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所以,与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更易引发社会问题和暴力犯罪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毒品形式翻新速度也特别快。”刘飒强调说,“以前人们所熟知的可能是冰毒、摇头丸、麻古等,但现在有更多新的合成毒品,起了更具诱惑性的名字。比如提到‘浴盐’,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平时洗澡用的浴盐,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致幻性、成瘾性的毒品;还有‘跳跳糖’,对于‘80后’来说是童年记忆,但在毒贩手中,就变成了毒品的名字,实际上是含有甲卡西酮这类有很强的成瘾性、致幻效果,会对人们中枢神经有极强破坏性的毒品。”

“这些具有迷惑性的名字和外表,有时会让人们疏于防范,尤其是青少年。”刘飒说。

预防教育待加强

联合国一位缉毒官员曾讲过:“用1美元的投入来预防,就等于节约了10美元的后续打击费用。”这个数字也许并不准确,但却生动地说明了在禁毒工作中预防的重要性。

“预防教育确实是整个禁毒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石建春介绍说,“现在吸毒人员数量增长非常快,包括大量青少年,他们一旦沾染上毒品就很难戒断。所以,只有预防教育做得好,控制好新增吸毒人员,毒品市场才能真正萎缩。”

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禁毒政策是主抓防范和打击,拒毒品于国门之外。进入21世纪之后,禁毒工作的重点已经逐步转向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但在石建春看来,目前我国的禁毒预防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这里有个小怪圈,在文件里,预防教育从来都写在第一位,但与缉毒和戒毒相比,禁毒预防教育既缺乏一支专业队伍,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考核评定等体制比较落后,工作上也没有形成好的形式和方法。”

对于当前禁毒预防教育的方式,石建春认为,往往只重视给受众讲述毒品的可怕和危害,但回避了毒品可能给人带来的快感。“这样依赖,青少年在接触毒品的时候,会对原来接受的教育失去信任——毒品看起来没有说的那么可怕,周围朋友接触了也没事;还有近几年明星吸毒案件的报道中,说某些明星吸毒都好几年了,但不还是挺活跃的?”

“所以,预防教育不能只讲危害,而是要针对毒品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一步一步来开展。”石建春说道。

“比如,我们首先给青少年讲毒品的诱惑性,让他们知道毒品会让你产生高兴、释放等情绪。其次讲毒品能够满足你,也就是在毒品吸食的过程中,你所要求的某些特定效果是能够达到的。再讲毒品的占有性,你吸完以后就离不开了。最后讲毒品是如何毁灭一个人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包括讲诱惑、算成本、知危害、会预防四个方面的教育体系。”石建春介绍说。

在石建春看来,禁毒预防教育要想做好,还必须调动全社会资源。“这几年,我们开展了培训禁毒公益讲师的活动,发现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不同职业的人,特别是在北京等大城市,参与意愿强烈。”

“我们基地的老师为他们提供素材、案例,学员回去自己做课件,结果很让我们惊喜。”石建春告诉记者,许多学员做出了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版本,“比如有个凤凰卫视的学员,把他们全年的相关报道找出来,综合整理,形成了‘媒体版’禁毒教育课件。其后还有心理版、军人版等。”石建春说,“可见,禁毒预防教育是有人愿意来做的,只是需要有专业的队伍和机构来组织。”

链接:

“俱乐部毒品”更无药可救

合成毒品专指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因其近20年才在我国出现滥用,并且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新型毒品”“俱乐部毒品”。

冰毒、摇头丸、麻古、K粉、三唑仑是几种常见的新型合成毒品。在迷惑人心性的“手段”上,它们各有“神通”。

冰毒(甲基苯丙胺)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故常被称为“冰”。它毒性强烈,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吸毒者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兴奋,大量消耗人的体力,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吸食成瘾者还会造成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好斗、错觉,从而引发暴力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冰毒精神依赖性极强,是目前我国危害最大的合成毒品。

“摇头丸”(MDMA)是一种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因滥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被称为“摇头丸”。MDMA用药者会出现时间概念和认知上的混乱,表现为超乎异常的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倦。同时,在幻觉作用下常引发集体淫乱、自残与攻击行为,严重者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和急性心脑疾病。

麻古是一种冰毒片剂,外观与摇头丸相似,主要成份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

要引起重视的是,合成毒品更易成瘾。毒品的成瘾性主要取决于毒品的“精神依赖性”(即对毒品产生强烈的心理渴求,又称“心瘾”)。由于合成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次足量尝试就可产生快感,并表现出比海洛因更强烈的精神依赖,因此合成毒品更易成瘾。

此外,合成毒品的毒性更加强烈。苯丙胺类兴奋剂等合成毒品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不可逆的损害,同时这类毒品还会对心血管产生兴奋作用,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严重的可产生惊厥、脑出血和猝死。一些不法分子还经常将若干种合成毒品混合在一起兜售给吸毒人员,毒品的相互作用很容易导致过量中毒,发生致命的危险。

无奈的是,对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瘾者来说,目前还有美沙酮等解毒药物。可是对于合成毒品成瘾者,目前尚没有任何针对性药物。

《中国科学报》 (2015-06-26 第4版 真相)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