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6.13日讯】神经源性疼痛是慢性疼痛中的一种,此类患者的疼痛负担比伤害性疼痛更为严重,常受失眠、焦虑和抑郁的困扰。此外,镇痛药物对神经源性疼痛的效果并不显著。迄今为止,作为镇痛疗法之一的脊髓电刺激疗法(SCS),尚未得到充分应用。在过去的10-15年中,SCS取得了较大进展。本研究系统阐述了SCS疗法的现状和当前进展情况,诸如高频SCS和外周神经领域的电刺激情况。(J Pain Res. 2014; 7: 651–663. )
【 2015.6.13日讯】神经源性疼痛是慢性疼痛中的一种,此类患者的疼痛负担比伤害性疼痛更为严重,常受失眠、焦虑和抑郁的困扰。此外,镇痛药物对神经源性疼痛的效果并不显著。迄今为止,作为镇痛疗法之一的脊髓电刺激疗法(SCS),尚未得到充分应用。在过去的10-15年中,SCS取得了较大进展。本研究系统阐述了SCS疗法的现状和当前进展情况,诸如高频SCS和外周神经领域的电刺激情况。(J Pain Res. 2014; 7: 651–663. )
图一:SCS颈椎植入x-线示意
在1967年,最早应用SCS疗法。在20世纪80年代,SCS疗法成为一些医院疼痛治疗的标准疗法。尽管如此,依然还未达到大面积普及的程度。今天,SCS不仅应用于镇痛领域,还适用于癫痫、精神类疾病、运动类疾病、胃肠疾病及泌尿疾病。
SCS的发展是Melzack 与 Wall二人的闸门控制理论结果。他们利用皮肤、肌群、关节、内脏器官的疼痛受体记录体内与体外的疼痛刺激,将脊髓突触二次神经元通路转换为疼痛信号。
图二:腰椎SCS植入x-线示意
Shealy等人在1967年首次将SCS应用于动物模型,当时该技术称为“背柱刺激”。他们发现,对猫行背柱刺激和脊髓小脑束刺激后,抑制了猫爪对疼痛的收缩。同年,他们利用该技术对一位支气管上皮癌晚期患者进行疼痛治疗,胸骨椎板切除术后在TH2/3处植入电极。刺激开始后,对止疼药物耐受的疼痛感显著降低。6日后,患者死于未察觉的细菌性心内膜炎。1970年,Shealy等人发表了SCS治疗6例疼痛患者的情况,其中3例疗效显著。
1972年,Nashold 与 Friedman 发表了SCS首次大面积研究结果。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SCS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效果优于骨痛、关节痛和盘源性疼痛。同年,Hosobuchi等人提出,SCS可分两次手术进行,一次试植入,若效果良好,再进行二次永久植入。1974年纳入的50例患者分析结果为,SCS对幻肢痛的疗效优于外周神经病变。在1980年以前,硬膜下电极植入较为常用,但引发严重并发症,例如脊柱内出血或脊髓损伤。因此,参考这些治疗结果时需要格外注意。
对于不同种类的患者,SCS疗效不同。长久以来,人们熟知并非所有疼痛均对其有效。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伊始,手术分两次进行令患者受益良多,17%-20%的患者效果不佳,未接受永久移植。此外,一些患者在刺激器永久植入后,止疼效果出现衰减的情况。该类报告在不同文献中各有阐述。一些文献称,植入2年后的效果会衰减25%-50%,也有一些研究显示,2年后疗效几乎无改变。失效原因常由电极移位或断裂引起,而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对疗效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脊髓电刺激; SCS;神经源性疼痛
点击图片,查看文献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