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哈医大二院普外科六病房副主任曾兆林教授发明的“封闭式胰管空肠吻合术”近日刊登在《美国外科医师学会杂志》(JACS)上,受到了世界肝脏外科领域的关注。
讯(李华虹 孙瑜淼)素有“癌中之王”之称的胰腺癌有着巨大的杀伤力,让很多医生也望洋兴叹,在全世界,每年有接近20万人患上胰腺癌,每年有19万人因此死去。近些年比胰腺癌更来势汹汹的胆囊癌,在十年内的发病率上升了5~7倍,5年生存率低于5%,比胰腺癌更低。在这些凶险的数字面前,人们不由得对这些疾病心生恐惧,这些疾病之所以治愈率低,除了疾病本身的高危性,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原因是,这些部位的手术在切除胆囊或胰十二指肠等部位后,面临着胰瘘和感染的危险,而感染才是术后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真凶。
据介绍,哈医大二院普外科六病房副主任曾兆林教授发明的“封闭式胰管空肠吻合术”近日刊登在《美国外科医师学会杂志》(JACS)上,受到了世界肝脏外科领域的关注。据悉,哈医大二院普外六病房已经应用此术式完成五十余例胆胰疾病手术,患者预后效果很好,较以往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术后死亡率,对于受胰腺、胆囊、胆管、十二指肠等部位疾病困扰的患者来说,将明显降低其术后感染和瘘的风险,同时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是我国胆胰外科领域的重大突破,解决外科医生困扰已久的难题。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复杂而创伤巨大的手术,是外科领域公认的难度系数最高的手术。胰头部癌、乏特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壶腹周围的十二指肠癌以及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胰腺囊腺癌等良性肿瘤疾病,均需要做完成胰管与肠道的重建。多年以来业界一直有很多技术上的探索,比如胰管结扎、生物蛋白胶封堵胰肠吻合口、胰胃吻合、胰管内引流、套入式吻合、捆绑式吻合、胰肠与胆肠分离吻合、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等,但随机前瞻性研究并未发现显著降低胰瘘发生率。全世界范围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但其重要并发症--胰瘘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下降,如何处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残端仍然是一个紧迫的临床问题。如何“吻合”才能“扬长避短”,是外科医师们多年来一直探索和苦苦寻找答案的难题。“要了解器官的性格,就想了解人的性格是一样的。胰腺是非常软的器官,就像绵豆腐,缝合起来的难度,就像要用绳子提起一块豆腐一样。而胰管直径只有约2毫米,相当于普通的静脉注射针的粗细。要把这2毫米的胰管与直径几厘米的小肠吻合起来,简直就像是让大象和老鼠接吻,不仅难度大,而且大有一山难容二虎的趋势。”曾兆林教授形象地描述胰腺手术的难度,这对于大多数外科医生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领域,因为术后的胰瘘,患者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术后的二十几天内,都存在着因感染而丧命的危险,这常被专业医生们称为“黑色的术后考验”。
胰腺的功能有很多,对内分泌的影响众所周知,一旦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 等内分泌代谢疾病,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异常,就会出现全身的各类疾病。胰腺所分泌的液体,是极具杀伤力的“毒药”,腐蚀性极强,其严重程度相当于为腹内泼了“硫酸”,所及之处无不为之所害,触及血管后血管会被腐蚀而出现大出血,触及其他器官就会形成术后瘘,是一个危害极强的“毒液”。
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胰腺的特性,没有攻无不克的难题,经过实验证明,只有小肠内的小肠绒毛对胰腺分泌的液体有“抵抗力”,胰液才会对肠内的食物消化吸收,清除肠内的油脂等,起到它应有的消化作用。而那些 患者也正是因为这种分泌的液体减少,功能减低,才无法承受过于油腻和高热高脂的食物,消化作用丧失。
曾兆林教授说,之所以把手术名字叫做“吻合”,其寓意就是两者要合二为一,衔接一体,贯通一脉,而非“貌合神离”。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在所有的涉及胆囊、胆道、十二指肠、胰腺的手术,都需要吻合胰管和空肠,如何让两者完全契合,纹丝合缝,这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患者的生命。曾兆林教授指出,他的这种术式的灵感源于巴黎交通航拍图。从中心向四周的放射状的辐射,保证了高度的封闭性和吻合性,可以避免之前担忧的弊端。这样的方法,不是把一粗一细的“管子”硬性套叠,而是巧妙取“旁道”而行,从小肠侧面为胰管“定制”一个“入口”,让胰管和小肠内部直接接触,直连小肠粘膜,然后从胰管内部中心由内向外进行缝合。让术后瘘、血管破裂等问题,迎刃而解。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使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数百万患者受益,哈医大二院普外科解决了这一国际的难题,标志着哈医大二院在国内肝胆外科领域的前沿水准。据悉,哈医大二院日后将以此为主题开展系列学术交流和培训,让全省、全国的专业医师掌握此项技术,让更多患者因此获益。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