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公共卫生

患者不遵医嘱引发严重后果谁来“背锅”?就连乔布斯也不能“免俗”

作者:Perrie 来源: 日期:2023-10-25
导读

近日,电视剧《问心》中的一个情节引发热议:一名心肌缺血、心绞痛反复发作的患者讳疾忌医,拒绝治疗,甚至在心律失常抢救后依然离开医院。谁知第二天意外出现,抢救不及患者死亡。家属不问是非,责骂医生救治不力,无论医生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常有发生,一些患者由于对疾病了解不足,或对自身健康盲目自信,甚至不舍得治疗费用等原因,病情进展或突发急症,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不少医

关键字: 医嘱

近日,电视剧《问心》中的一个情节引发热议:一名心肌缺血、心绞痛反复发作的患者“讳疾忌医”,拒绝治疗,甚至在心律失常抢救后依然离开医院。谁知第二天意外出现,抢救不及患者死亡。家属不问是非,责骂医生救治不力,无论医生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常有发生,一些患者由于对疾病了解不足,或对自身健康盲目自信,甚至不舍得治疗费用等原因,病情进展或突发急症,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不少医生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术前多位医护“轮番上阵”叮嘱患者务必禁食禁水,第二天术前/术中却发现,患者由于无知或自控力差,早已悄悄进食进水,更有甚者还会对医护隐瞒事实,丝毫未顾及可能造成危及自身生命的严重后果。

还有诸如术后吸烟饮酒、不按医嘱饮食、服药或卧床等导致的急诊或死亡的案例不胜枚举。那么,对于这类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01

“不遵医嘱”现象普遍,乔布斯也不能“幸免”

尽管国内外许多研究都指出1,2:患者的依从性与其文化程度相关,文化程度高的患者似乎更能理解疾病治疗方案、用药方法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从而可自觉地更加配合治疗,但现实中未必如此。
知乎一位医生讲述,曾接诊过一位房颤合并心衰的知名老教授,出院时处方地高辛,医嘱每天吃1/4片。但老教授本着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研究了药品说明书后 自行加大剂量 至每日一片,导致洋地黄中毒反应、情况十分凶险。幸运的是,老教授经抢救后恢复良好并安全出院。
但这份“幸运”并未降临到大名鼎鼎的乔布斯身上。2003年,乔布斯确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这是一种罕见的可以被手术根治的胰腺癌。然而,他因抗拒手术而拒绝及时、规范地治疗,反而试图通过纯素饮食、服用草药、洗肠等其它替代疗法治愈肿瘤,甚至还服食过牛粪、求助过灵3,4

终于在9个月后,乔布斯接受了手术,但医生发现其肝部已出现三处转移灶。术后的乔布斯就能“乖乖听话”了吗?显然不可能。乔布斯拒绝化疗每天仅以水果为食,他相信这样对身体有益,但实际却使他错过术后恢复的良机。2009年,乔布斯接受了肝移植,术后却拒绝遵医嘱使用鼻饲管,患上了严重的吸入性肺炎,险些因此而失去生命3

尽管乔布斯后期又接受了靶向治疗等多种疗法,依然没能挽留他的生命。乔布斯一生笃信“think different”,虽然这是他走向成功之路,但也是使他英年早逝的歧途
作为全球最富有的科技从业者,乔布斯拥有超越常人的见识和世界顶尖的医疗资源,但其治疗依从性尚且如此。回观我国普罗大众,又是如何?
02
国内:患者不遵医嘱,医生“很受伤”
根据《民法典》和《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当医务人员对患方进行充分告知可能出现的危害后果,患者或者近亲属仍明确表示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时,应当认为患者行使了自己拒绝诊疗的权利。此时,如果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甚至死亡,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医疗机构也并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和规章制度看似给了医生们足够的“底气”,但现实确能如此吗?

南京的王医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腹主动脉瘤患者入院择期手术,术前麻醉医生、主刀医生及其他医护人员多方告知术前禁食,但因患者术前进食,不得不推迟手术;第二次术前患者突发高热,为排除感染风险不得不再次推迟手术;第三次手术前的凌晨,患者因病灶破裂而抢救无效死亡,后来家属大闹医院并取得赔偿

王医生表示,他们告知患者时一般都会说“不要吃任何东西”,然后详细讲解禁食的原因,所以并不应存在“医嘱不清”或患者理解偏差等因素,出现类似事件也实属无奈。

还有一位精神科医生说,曾接诊一位疑似焦虑障碍的患者,建议住院观察,但患者及家属坚决反对。无奈只好暂按焦虑进行处方,并标明各药物服用方法,谁知患者回家后自行加大药物剂量4~8倍服用,引发不良反应。患者家属来到医院病区大吵大闹,非说“吃了你们开的药才不舒服”并索要赔偿,引发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对此,许多医生都无奈地表示:不听话的是患者,“受伤”的是我们

诚然,国内大多数医院都存在接诊患者量大、临床医护人手短缺的情况。如遇患者闹事,当事医生连同医政处等各级组织应对处理则需耗费不少人力和精力,对其他患者来说,显然是一种不公平。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推动医院医疗工作顺利进行,许多医院面对此类情况都会选择“息事宁人”

但不得不说,对于当事的医护人员,这也无异于在患者及家属们所加诸的委屈上“雪上加霜”他们需要默默地咽下双重委屈,回到岗位上继续救死扶伤。以文章开头提到的电视剧为例,很多患者表示理解医生,但有身为医生的观众表示:感谢理解,但我们还是需要赔钱

03

如何避免因患者不遵医嘱导致的医疗纠纷?

不得不说,现实中偶尔会有一些以不良目的闹事的医闹“猛如虎”,但更多的患者和医生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或尽可能地延续生命,但因认知不足、过失等因素导致治疗不良后果。或许我们无法“预防”医闹事件的发生,但可以尽量避免因医患沟通不畅而引起的“悲剧”

很多医生不明白:什么我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患者也明白我说的都对,但他们就是做不到?这就需要洞察患者的心理,然后“因材施教”个体化地对他们进行患者教育,同时也要按照标准流程留下医嘱、告知相关的证据,以便在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 洞察患者心底的“冰山”,“量身定制”专属个性化沟通方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过著名的冰山理论:“人的意识就好像冰山浮在海面上可见的小部分,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动却是隐藏在水下更多的部分,它隐藏在心理的深层。”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患者心理。

一些患者本身对疾病危害和治疗必要性的认知不足,而医学门槛较高,他们对医生的讲解和告知难以完全理解。更有部分患者过于相信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越界“一点点没关系”,以至于导致无法控制的严重后果。

对此,一位医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她说,比如一些老人舍不得浪费,哪怕因高血糖住院也要把剩下的米饭、馒头吃完。对这种患者就要“ 因材施教 ”,告诉他们:就因为你吃了这1元钱的馒头,今天200多元的住院费都打水漂了!很多老人会逐渐醒悟,从而合理饮食、配合治疗。
同理,一些治疗后管不住自己嘴的患者,就要明确告知:某些食物一口也不能吃!烟一口也不可以抽!酒一滴也不能沾!不然治疗费就白花了,罪也白受了!
  • 积极促进患者教育,达成医患共同决策
国外有一句俗语:教育使人按时服药。其实教育本身并不能使患者接受预期的治疗,然而当它遵循共同决策,即患者和医生共同商定最佳治疗方案时,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接受治疗。5
医患共同决策(SDM)是当前医疗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普遍被认为是 优质医疗的核心特征 。SDM强调医患双方经过充分沟通、讨论,共同进行医疗决策的重要性, 增强医患相互信任、缓解医患纠纷、提高患者对诊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等。6
在临床实践中,SDM对于大多数国内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医学专业知识的“高门槛“限制下,多数患者难以和医生达到“统一战线”,而许多不良舆论的导向也增加了SDM施行的难度。显然, 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加强院内外患者教育 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很多医护仍习惯于程序化的医患沟通,告知或医嘱“千篇一律”,这显然难以满足当下的医疗需求。在智能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应根据患者个体数据进行 “量体裁衣”的告知方案 ,并 鼓励患者在线上、线下各类正规平台自主学习患教知识 ,以更好、更高效地达成SDM目标。
  • 留存必要证据,以备随时拿起“法律武器”

如果医护人员对患者已进行了规范的救治、给出合理的建议并有足够的患者沟通,但患者及家属仍不愿配合治疗,或明确拒绝医院合理的治疗和抢救方案,其导致的损害结果则不应由医院承担。此时医护人员应留存相关证据,如各类知情同意书等。特别是面对不理性、甚至故意闹事的患者及家属,还可拍照、录音留据

《医疗损害责任解释》第4条规定:“医疗机构主张不承担责任的,应当就侵权责任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等抗辩事由承担举证证明责任。”对于《民法典》第1224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是医疗机构的免责事由,应当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

作为医者,很多人把"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行医的座右铭,然而现实常常给理想“沉痛一击”。就如电视剧里的情节一样,许多医生每天都在面对这样的委屈与无奈,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然后继续回到工作岗位治疗下一位患者。

一位重症科的医生无奈表示:“作为医生,只能硬扛。”我们只能默默感谢这些独自咽下委屈和泪水的医生,愿不遵医嘱的患者少一点,再少一点!

参考文献

1. Al-Tarawneh F, et al. Study of Adherence Lev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atment Adherence, and Superstitious Thinking Related to Health Issues Among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in Southern Jordan: Cross-Sectional Study.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23 Mar 9;17:605-614.

2. Alkatheri AM, et al. Does the patients' educational level and previous counseling affect their medication knowledge? Ann Thorac Med. 2013 Apr;8(2):105-8.

3. Walter Isaacson. Steve Job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11-10-24.

4. 张亮. 乔布斯:初心与终点. Lens视觉. 2021, 10: 02.

5. Driever EM, Brand PLP. Education makes people take their medication: myth or maxim? Breathe (Sheff). 2020 Mar;16(1):190338.

6. 石岩岩, 等. 医患共同决策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中华儿科杂志,2017,55 (08): 563-563.

来源:

编辑:Perrie

审校:清扬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