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最怕的就是中暑,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中旬都是中暑的高峰期。中暑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从环境因素的角度来看,并非只有高温才会导致中暑。目前北京正处于汛期,高度潮湿的天气里,哪怕最高气温在30℃左右也可能诱发中暑。
三伏天里最怕的就是中暑,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中旬都是中暑的高峰期。中暑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从环境因素的角度来看,并非只有高温才会导致中暑。目前北京正处于汛期,高度潮湿的天气里,哪怕最高气温在30℃左右也可能诱发中暑。
1.
中暑可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人是恒温动物,正常情况下身体所产生的热量和释放的热量几乎相等,体温保持稳定。
当身体里面产生的热量过多,或者外界热量进入体内时,身体可以通过出汗等渠道加速散热,保持体温正常。但时间一长,持续出汗使得体内血容量不足,且汗液会带走大量电解质(主要是钠盐),若不及时补充可能引起汗腺功能衰竭。
散热不及时,体内热能积聚使体温继续升高,就可能发生中暑。中暑时,人体体温若高于42℃将对各器官细胞产生直接的“热”伤害,脑、心脏、肝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的细胞膜、细胞器等受损后,细胞代谢途径中断,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2.
重症患者大多出现高热
中暑的症状有轻有重。轻症中暑时,身体为最大限度地完成散热任务,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分泌汗液。此时,汗液从体表蒸发带走热量成为主要的散热方式。
不过人体热量过高时,大量出汗会致身体血容量减少,而且这有限的血容量还大量分布于全身皮肤(中暑时皮肤血流量可增至平时的20倍),因此脑部等体内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就会明显减少。这时人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眼前发花、全身乏力,甚至眼前发黑、晕厥等症状。当汗液带走大量电解质时,人还会出现肢体抽搐症状。
大多数人轻症中暑时,如能及时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并补液降温,相关症状便可得到缓解。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就没这么容易了。如前所述,中暑时全身血流量相对不足且重新分布。身体为加快散热和尽量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需要心脏加紧工作以加快血液在体内的流动,那么心脏就需要自己的营养血管——冠状动脉提供比平时更多的血液来保证充足动力。可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没法给“加倍工作”的心脏及时提供更多的血液供应。心脏处于饥饿状态,加上中暑时大量出汗,血液黏稠度增高、低血压等因素,中暑则可能扣动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扳机”,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恶性事件发生。
重症中暑是由轻症中暑发展来的,一般表现为高热。如不能及时降温、补充水和电解质,外界热量又不断入侵体内,其结果就是体液不足,汗腺衰竭,出汗停止。此时,中暑者全身干燥无汗,热量在体内积聚,体温迅速升高。大脑对温度非常敏感,在高温下会发生功能障碍,短时间内可致人昏迷不醒。此外,体内积聚的大量热能也将同时损伤心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极其严重时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预防需知五大误区
对于中暑的认识,目前大致存在着五大误区。
1、“环境温度不太高不会中暑”
潮湿无风的环境,即使环境温度不高于30℃也可能导致中暑。
据测算,一升汗水完全蒸发可以使体重60公斤的人的体温降低2℃。在蒸发的过程中,汗水“挣脱”皮肤表面,飞入空气;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也由空气中不断“融入”皮肤上的汗液。当两个过程平衡时,就不再蒸发汗水,不能带走身体热量。
所以,往往在空气湿度大的“桑拿天”里,由于人的汗水蒸发缓慢,从身体带走的热量少,更易导致中暑。
2、“中暑是小事,喝点冰水、绿豆汤就好了”
虽然健康人群发生轻症中暑只要及时脱离高温高湿环境,给予简单处理大多能迅速好转,但如果对重症中暑者不能及时识别和早期迅速降温并送医救治,往往会导致死亡病例的出现。另外,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即使是轻症中暑,也可导致严重后果,不能大意。
中暑饮水是有讲究的。由于人体内电解质随汗液丢失较多,不应只大量补充白开水,更不应大量饮用含碳酸和酒精饮料。它们不仅不能补充电解质,还有渗透性“利尿”作用,加重电解质和水分流失。正确的做法是及时补充淡盐水或含钠、钾、镁和钙盐的防暑饮料。
高温天气及时补水和电解质是有效避免中暑的手段之一。但某些需要限制液体和盐摄入量的人群,如严重的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喝水过多可致病情加重。因此,大量喝水消暑并非人人适合。
3、“严重中暑仅做简单处理不送医救治”
中暑且高热者多为重症中暑,抢救要争分夺秒。重症中暑在发现后的“黄金半小时”内,实施迅速有效降温十分重要,如降温延迟,死亡率将明显增加。用各种办法迅速将中暑者体温降至39℃或以下,这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在急救人员未到达现场时,应做到:迅速将中暑高热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并为其除去衣物;打开空调或风扇,将中暑者周围环境温度降至最低;找来冰块放在中暑者大动脉区域(双侧颈部、腹股沟、腋下);用凉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中暑者全身。以上急救措施即使在急救车到达或转运途中也不应中止,必要时协助急救人员为患者进行低温盐水输液、胃灌洗、灌肠、药物降温等治疗。
重症中暑需要药物和器械,如呼吸机、血液净化等多种手段对器官功能进行支持保护。因此,对于重症中暑者应及时送医救治。
4、“给中暑晕厥者含服硝酸甘油片”
重症中暑者体液丢失过多,会出现血容量不足、低血压状态,而含服硝酸甘油会使血管进一步扩张,血压进一步降低。如无特殊情况,不建议中暑者含服硝酸甘油。此外,若中暑者已神志不清,切忌强行喂水,否则易致其呛咳、误吸,发展为吸入性肺炎。
5、“为防中暑拒绝室外活动”
在极端高温天气下,的确需要避免室外运动和工作。在室外感到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应迅速到阴凉处避暑。但人也需要适应自然环境,不能完全与一切高温环境隔离。在一些人体可接受的高温天气,应适当关闭一段时间空调,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到户外活动。整天呆在空调房内,也可能埋下空调病的隐患。
延伸阅读
中暑高危人群有哪些?
老年人、婴幼儿和儿童、产妇向来是中暑高危人群,发生重症中暑甚至致死病例时有出现。
老年人由于机体散热能力下降,对热量在体内积聚的耐受能力下降,高温时易造成伤害。特别是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对温度的感知和响应迟缓。特别要指出的是,有些人生怕老人受凉得病,不开空调、风扇,而失能失智老年人不能准确及时表达不适,直到高热、意识丧失时才被发现已中暑,就医时大多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婴幼儿和儿童身体各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夏天衣物穿得过多,或在高温环境下奔跑打闹可能导致中暑发生。近年来,每年夏天都有儿童被困在汽车内致严重中暑而死亡的悲剧。夏天太阳照射下的停驶车辆,车内温度会迅速升高,数小时即可升至60℃至70℃以上,千万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中。
我国传统认为产妇在月子里应忌风忌凉。“坐月子”据称最初与防止“产褥热”有关。现代医学证明产褥热是由于产后致病菌侵入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现在随着消毒和抗生素应用已使“产褥热”大大减少。产妇在高温天应听从医务人员指导,做好产后感染防控,同时合理使用空调、风扇防暑降温,摄入充足的水分、电解质和营养。若在酷暑天气也不开门窗、风扇、空调,甚至盖上棉被,就可能发生中暑死亡事故。
临床情况显示,既往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的患者不仅易发生中暑,中暑作为诱因还会导致原有的病情迅速恶化。比如,心血管病患者中暑时容易诱发心血管意外;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患者中暑时大量体液的丢失可导致酮症酸中毒、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高渗昏迷等急性并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平时处于高代谢状态,产热多,处于高温环境较常人易中暑;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抗精神病药等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和散热功能,增加中暑风险。(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医师 王振洲)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