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常见异常病变MRI信号特点
(一)脑水肿局部含水量增多,呈长T1、长T2信号
1、细胞毒性水肿:是脑缺血的结果,钠泵失调,钠和自由水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超急性期脑梗死由于水含量增长较少,T1/T2信号均正常。当有大面积的皮层梗塞灶时,T1WI可见细胞毒性水肿造成的局部肿胀征象,脑回增粗、脑沟变浅或闭塞的表现。
2、血管源性水肿:血脑屏障破坏的结果,主要发生于白质区,呈手指状分布,常见于脑肿瘤、出血、炎性病变及脑外伤等。水肿以结合水为主,呈长T1、长T2信号。
3、间质性水肿:由于脑室内压力增高,脑脊液透过室管膜到脑室周围的白质中。含有较多的结合水,故侧脑室旁白质区T2WI呈高信号。
(二)出血
1、超急性期:24h内,血肿为含氧血红蛋白,T1等或稍低,T2稍高。
2、急性期;1-3d,血肿为去氧血红蛋白,T1WI为仍为稍低信号,当水分子在细胞内外弥散时,顺磁性效应显现,T2缩短呈低信号。
3、亚急性期:4d-2w,血肿为正铁血红蛋,有很强的顺磁性,正铁血红蛋从周边向中心发展,T1WI为高信号,T2WI因顺磁效应呈低信号。随着红细胞溶解,水含量增加,T1/T2均为高信号。
4、慢性期:2w以后,含铁血黄素沉着于血肿周围,T2缩短,此时T2WI上血肿周边可见一低信号环,T1WI上该环为稍低信号。
5、血肿的病理演变:红细胞悬液、血液浓缩、血块形成和收缩、红细胞溶解、低蛋白血肿液;血红蛋白的演变:含氧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
临床实践中,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血肿,MRI较CT更敏感,对出血原因检出优与CT,故MRI可为首选。
(三)血管周围间隙:又称V-R间隙,是软脑膜随着穿支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入脑实质的延续。与软脑膜下腔连续,与蛛网膜下腔不直接相通,其内充满组织间液。正常人脑白质内可见,呈针孔样或圆形或条索样脑脊液信号影,常见部位前连合周围、中脑、颞叶内侧面和大脑半球白质区等。此间隙可扩大,可能是脑老化的表现,脑萎缩常引起该间隙的扩大,称为“拉空现象”。黏多糖增多症时,脑室周围白质可见明显的血管间腔扩大表现。
(四)囊变:自由水信号同脑脊液信号,含结合水的病变,水分子依附于大分子蛋白,运动频率下降,T1WI/T2WI信号均增高。
(五)坏死和软化:坏死早期含水量增加,随后水肿消退并形成肉芽组织增生。MRI信号依病理变化而不同,T1WI从低信号到高信号,T2WI从高信号到等信号。干酪坏死T1WI常呈等或稍高信号,在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脑软化是脑组织坏死后分解液化的过程,即液化坏死。多见于脑梗塞和脑出血晚期,信号同脑脊液信号。
(六)脱髓鞘:由于神经纤维损伤或其他病理下施万细胞损伤导致髓鞘板层分离、肿胀、断裂、崩解,进而完全脱失,但轴索相对保留。先天性脱髓鞘疾病是遗传代谢缺陷引起的髓鞘合成障碍,如易染性脑白质病、脑白质海绵样变性、肾上腺营养不良性脑白质病等。继发的病因繁多,包括自身免疫(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感染(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营养代谢障碍(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桥脑外髓鞘溶解)和缺血缺氧(迟发性缺血缺氧后脱髓鞘脑部、皮质下缺血性脑病)等。影像表现比较直观,T1WI白质区见轻微斑点样、斑块样或大片状稍低信号,边界模糊,T2WI呈稍高信号,病灶本身信号均匀,但边缘模糊。可以单侧,也可以双侧,可对称,也可不对称。与脑水肿比,T2WI信号略低一些。
(七)脑萎缩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由遗传、脑外伤、中毒后遗症、脑梗死、脑炎、脑膜炎、脑缺血、脑血管畸形、脑肿瘤引起的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的萎缩、变形和消失。MRI比表现脑区域体积的缩小(如桥脑橄榄体和小脑萎缩)。皮质萎缩表现为局部脑回变窄,邻近脑沟增宽。脑白质萎缩常为临近脑室扩大,一般不伴信号异常。
(八)脑肿胀:表现为局部或弥漫性脑回增粗、脑沟变浅或闭塞,一般不伴信号异常。常见原因急性期脑梗死(细胞毒性水肿)、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小静脉扩张)和局部高灌注(小动脉血管扩张等)。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