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医患冲突来自于现实与期待的不匹配。” 4月7日,在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王志安在演讲中说,现在很多医院喜欢宣传医生经过多少小时抢救,救活了患者。其初衷是宣传医院医疗水平高,医生医术高超。但其有不良后果,让百姓认为看病只能去大医院,对小医院不信任。”
央视记者王志安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报告:
医学奇迹事件误导患者扎堆大医院
“很多医患冲突来自于现实与期待的不匹配。”4月7日,在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王志安在演讲中说,现在很多医院喜欢宣传医生经过多少小时抢救,救活了患者。其初衷是宣传医院医疗水平高,医生医术高超。但其有不良后果,让百姓认为看病只能去大医院,对小医院不信任。”
王志安说,当前阶段,我国的医改主要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鼓励患者小病去社区。医学奇迹事件的宣传,让百姓对分级诊疗产生抵触,可能会误导民众,认为就得去大医院。这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消极影响。
“很多医患纠纷,表面上看是医生和患者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也有社会背景因素。媒体报道医生2毛钱为患者看好病,赞扬其为好医生。潜台词是:看病是便宜的。让读者接收到一个讯息:看病便宜的医生是好医生,看病贵的医生就是坏医生。”王志安表示,很多网络媒体常常会对事件进行负面报道:医生都是拿红包的,城管是打小贩的……与主流价值体系冲突,两者之间所表达的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冲突实质上是一种信任障碍。
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王志安建议,一,医疗体系里尽量不要宣传医学奇迹的事件,这将会让百姓对分级诊疗产生抵触;二,重视患者教育,让其了解现代医学,了解医学的局限性;三,提高医学记者专业知识,改变对事实报道的立场。
》》》阅读原文
一、中国医患关系三个特点
就以前对中国医患关系做过的调查进行分析,我总结出中国医患关系主要有三个特点:
1.大多数极端的医患纠纷来自社会底层
很多医患纠纷表面上看属于医患冲突,实际是社会转型中,各种矛盾宣泄的一种渠道。如哈尔滨王浩医生被杀事件,因患者用不起高价药物,疾病无法治愈,从而对主治医生心生仇恨,是一种矛盾宣泄的嫁接。如很多白血病患者因为国内治疗药物昂贵,转而去印度购买廉价药物,违反了我国的相关法规。患者因对法规不理解,从而误解医生,也成了医患矛盾的来源。
医学伦理和我国的医疗制度本身所造就的医疗体系,在医患纠纷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说很多医患纠纷,表面上看是医生和患者的矛盾,实际很大程度上有其社会背景因素。
2.社会舆论在医患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为社会舆论大多数时候都同情弱者,因此在矛盾发生时,大多数人都同情患者,不同情医生。当然,也有医护人员得到同情的时候。如南京的护士被打,社会一致对该护士表达了同情。因为打人的是政府官员,此时护士是弱者,官员是强者,所以在政府官员和医生发生矛盾时,舆论一致地同情医护人员。
正如上面讲到的,多数的医患纠纷中,患者来自于社会底层,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广泛的价值观中,会本能地同情弱者,所以在医患冲突中,既使医生本来是受害者,也很难得到舆论的同情。
3.媒体报道时多站在患者的角度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很多医生会从医生角度,就医患纠纷对患者进行科普。这虽然有助于人们理解热点事件,但对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却未起到明显作用。
二、为什么医患纠纷如些激烈?
我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期,价值观高度对立和冲突。现在社会上存在两套话语体系,即传统的政府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
传统的政府媒体如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为政府发声,对社会、政府、官员等进行正面积极的报道。
而很多的新兴网络媒体,则属于民间的话语体系,如官员都是贪腐的,医生都是拿红包的,城管是打小贩的……与主流价值体系是冲突的,常常会对事件进行负面的、消极的报道。两者之间所表达的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是对立冲突的。这种冲突实质上是一种信任障碍。
如最近发生的泸州中学生跳楼事件,司法机关证实其为跳楼自杀。但网上大范围流传其为被逼至死,从高楼抛下。当地政府发表声明,无他杀痕迹,符合高楼坠伤的一切特征,但大多数人并不相信。这就是价值观冲突所引发信任危机导致的。
在民间的话语体系中,政府部门说的话都是不可信的。这两种价值观的对立,一方面形成了信任障碍,同时也是一系列社会冲突的起点。这就形成了转型社会所特有的一系列的社会对立,如官民、贫富、医患、城乡、中产和来自上层和下层的对立。这一系列对立皆来源于转型期价值观的对立。
成熟社会的重要特征,不是经济发展的指标,而是价值观的高度共识。社会稳定,生活幸福,取决于人民有统一的价值观。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对好与坏的界定,民众没有太大的冲突。如果社会价值观冲突严重,一方面会形成特别多的极端新闻,另一方面社会上也会形成巨大的撕裂。
三、很多冲突来自于现实与期待的不匹配
在过去长期宣传中,医疗卫生体系不应盈利,医护人员应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医疗体系的构建导致医疗本身变得十分昂贵。现实与老百姓内心所形成的固有观念是矛盾对立的。
媒体报道医生2毛钱为患者看好病,赞扬其为好医生。潜台词是:看病是便宜的。让读者接收到一个讯息:看病便宜的医生是好医生,看病贵的医生就是坏医生。
另外,长期宣传的看病难、看病贵,与老百姓的期待相冲突。客观来讲,很难得出中国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结论。看病的单体消费与收入水平相比较,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算太贵。所谓的看病难,主要体现在优质医疗资源紧俏。很多欧美国家的医疗实施严格预约制,很多时候“小病等好了还没看上,大病等死了还没看上”。
所以说,很多冲突来自于现实与期待的不匹配,从而形成了对立。
四、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医疗体系里尽量不要宣传医学奇迹的事件
现在很多医院喜欢宣传医生经过多少小时抢救,救活了病人。其初衷是宣传医院医疗水平高,医生医术高超。但其有不良后果,让百姓认为看病只能去大医院,对小医院不信任。当前阶段,我国的医改主要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鼓励患者就近就医,小病去社区。但这种传奇医学事件的宣传,让百姓对分级诊疗产生抵触,可能会误导民众,认为就得去大医院。这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有消极影响的。
2.重视患者教育
现在大多数医院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提高医术上,忽视了患者教育。中国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理论体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让老百姓了解现代医学,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对于患者理解医生非常有帮助。
很多医患纠纷是因为患者对医学的局限性不了解,让患者放弃治疗是很困难。如一个孕妇腹内的胎儿死亡,家属不理解,“在家还有胎动,到医院就宣布死亡”。当医生向患者出示各种鉴定报告时,因为患者家属没有医学知识,根本无法理解,所以产生激烈冲突。即便是医疗鉴定委员会出示的鉴定报告,患者也不信,因为他们认为都是医生,会相互偏袒。
3.媒体教育
我国没有形成专业记者制,报道医学领域的记者大多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这就导致记者在报道医学知识时可能犯常识性、专业性错误。因记者报道时缺少专业知识,本能地会同情患者,缺乏从专业的角度报道问题的能力。
提高专业记者在专业报道上的专业知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医疗部门,医疗共同体,负有部分责任对媒体记者进行专业的教育。随着记者专业知识的增加,其对事实的报道立场也会改变。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