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被患者“投诉”:不能让医生太累了
他“承包”了医院大部分感谢信,他总是想尽办法替患者省钱
他每天早7点到晚10点连轴转,除了春节两天全年无休
不能让这位好医生太累了
蹲点人:河南商报首席记者李肖肖
蹲点单位:河南省肿瘤医院
挂职职务:宣传办主任助理
那天,听说我要采访房佰俊,医院的人提醒我:“你都不用去找人,你要是敢在走廊里喊一声采访房佰俊,肯定会被患者围得水泄不通,今天能不能走出去都成问题。”
“他几乎把医院的感谢信承包了,不敢说都是他的,肯定占了一大部分。”医院人员说。
【敬业】
承包了医院大部分的感谢信
房佰俊是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我一踏进他所在的血液五病区,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走廊上、座椅上、医生办公室里,全都是输液的病人。
随便拉两个人问,他们都是冲着房佰俊来的,亲戚朋友口口相传,非要在他这个科室看。
房佰俊正在查房,面容温和,每一个病人都问到。有病人喊着换液体,他听见了立刻替护士回复:“大哥,等一分钟啊!”他对每个患者,都带个称呼,“大哥”“阿姨”“叔”。
作为业内知名专家,他负责着科研项目,还负责临床。按照三级查房制度,其实他这样的科主任,每周两次查房就可以了,他却坚持每天查两次。按他自己的话说,“见到病人才踏实”。他的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除了春节两天全年无休。
虽然精气神儿好,但他头发几乎全白了,很难相信他才42岁。
医院的人告诉我,“他几乎把医院的感谢信承包了,不敢说都是他的,肯定占了一大部分。”问及感谢信的事儿,房佰俊连连摆手:“这都是医生的分内之事。”他的办公室空荡荡的,收那么多的锦旗,一个也没挂。
【感动】
想办法帮患者省钱
和房佰俊“搭班”的护士长马琳,经常忙得脚不沾地。很少有护士长,还得像她一样冲锋陷阵:因为人手实在是太紧张了。一天下来,马琳仅仅在病人间穿梭,步数就经常占据朋友圈之首,走10公里是平常事,袜子一天穿破一双。
“我们对房主任啊,真是又爱又恨。”马琳开玩笑说,大家非常尊敬他,这个团队也特别融洽,但有时候看他那么亲力亲为,真是替他着急,他能细心到连病人的床不平整了都能察觉到,自己趴那儿修。
“有一次他告诉病人要戴口罩,因为这个病最怕感染,我都查了两个床过来了,发现他还在那儿苦口婆心地给病人说要戴口罩。”马琳说,第二天病人真的戴口罩了。
大多数时候,房佰俊还要考虑如何替病人节约费用。不少昂贵的药物不在医保目录,他就想办法用便宜的药物替代。大多数病人来自农村,他不仅替他们省钱,还替他们垫钱,三百五百是常有的事。
血液五病区常规床位50多张,加床后最多80多张,但很多人就是要找房佰俊看病,站着坐着等都可以,人最多的时候挤了138个病号,医生的办公室都是输液的病人。“按说不该收这么多,可有的病人等了太长时间,不能一直把病人往外赶。”
虽然全年无休,但马琳也无怨无悔,“很简单,如果我是病人,也希望能遇到房主任这样的大夫。”
【感激】
患者弥留之际交代
在房佰俊收到的感谢信里,有两封比较特殊。
弥留之际她告诉儿子王留伟:“无论我能不能扛过去,都要替我送面锦旗,不然我心里不安。”
2016年3月28日,来自周口的67岁的患者薛兰真去世,
10天后,王留伟特地从老家赶到郑州,完成母亲的遗愿。
他说,最初准备带母亲来看病时,不熟悉流程,后来别人给了他房佰俊的电话,房佰俊告诉他,有啥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晚上10点前不休息。这让他觉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哪怕几百里外,也能感觉到热情和贴心。
住院的一年里,王留伟每次见到房佰俊,他都面带笑容,没有架子。母亲刚住院时心理负担大,一来对疾病有恐惧,二来怕花钱,天天念叨着要回去。房佰俊很耐心,每次查房都会安慰母亲,有时还单独到病房看望老人家,叮嘱她保重身体。
还有病人为了能被重视,特意用了“投诉”的方式。
2015年,郑州市民林观玉的老伴儿转到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血液科涉及的都是比较棘手的疾病,比如骨髓瘤、白血病,这些病外行人听着就发慌,自然会经常想咨询。不管任何时候问什么问题,房佰俊都耐心回答。”
投诉的内容是:不能让医生太累了。
老伴儿出院后,林观玉专门赶到医院,非要“投诉”给医院“管事的”,
他的“投诉信”里这样写道:“……患重病是不幸的,但能遇上房主任这样的好医生却是有幸的……房主任的工作精神着实令人折服,他尽管年轻但很拼命,病友也为他的健康担忧。……须知,他们是医院的未来,更是病人的希望。”
【印象】
他是医生也是肿瘤患者
听说房佰俊也是肿瘤患者的时候,我有点吃惊。医院的人也叹气:“这都是医院的宝贝啊!”
我问他,“听说你也有肿瘤?为啥会得肿瘤啊?”
马琳插嘴:“都是平时太累了!”
房佰俊又摆手,笑笑:“没有关系没有关系,谁也说不清为啥得肿瘤,解释不了。该工作工作。”
2010年10月,年仅35岁的房佰俊入选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相关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获得了普通医生一生都很难拿到的荣誉。
但不久,他得了听神经瘤,也和他救治的病人一样,成了肿瘤患者,左边脸和耳朵没有知觉,病情一发作会影响走路平衡,看上去摇摇晃晃。
因为肿瘤部位特殊,还无法手术,“经常耳朵里响得让人受不了,头顶像戴个金箍”,为此,他做了两次化疗。
他经常以此安慰患者,“咱俩都一样,只不过你在住院,我边工作边住院”,还开玩笑“这就是在医院工作的好处”。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