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前夕,云南大理暴力伤医事件、江苏医生被刺事件等再次将舆论焦点聚集在涉医犯罪问上。2016年,从多部门协作的专项整治,到民间舆论对暴力伤医的严厉声讨,各方呼吁高度重视医生执业环境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全国两会前夕,云南大理暴力伤医事件、江苏医生被刺事件等再次将舆论焦点聚集在涉医犯罪问上。2016年,从多部门协作的专项整治,到民间舆论对暴力伤医的严厉声讨,各方呼吁高度重视医生执业环境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如何防止暴力伤医事件,2017年两会上,医疗界代表们纷纷提出建议。
依法惩治恶意攻击医生的网络暴力
“虽然近三年的暴力伤医案件数量有所下降,但其中不乏性质极其严重、影响极其恶劣、严重破坏医患关系的重大案件。”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雷冬竹代表痛心地说,在暴力伤医事件中受害的首当其冲是医生、护士,但最终“埋单”的却是全社会。一旦医疗机构正常运行秩序受到干扰,拖累的是公共医疗服务的质量,社会大众也会因此成为暴力伤医行为最终的受害者。
雷冬竹认为,破解这一社会顽疾需要多方共同发力。从医生方面,要加强医德培养,有技术更要有医德,对患者治疗情况要科学评估、及时告知风险。同时要注意运用沟通艺术和法治智慧。政府方面,处理医患关系事件要坚守法治思维,依法处理,不能“一闹就给钱”,助长“职业医闹”的歪风邪气,破坏法治进程。司法机关方面,要依法严惩涉医犯罪行为,特别是对于重大案件,要及时公开信息,强化警示教育作用。
“特别是要注重源头预防,有些医患矛盾在互联网上传播,一些患者在网络上对医生进行人身攻击、语言暴力甚至曝光医生及其家属的个人信息进行威胁。”雷冬竹分析说,这些苗头性的医患矛盾一旦在互联网上发酵,会引发更深层次的医患矛盾,甚至引发暴力犯罪事件。对此,司法机关应该加强研判,完善法律法规,对涉医网络暴力行为依法惩治,从源头上遏制涉医犯罪。
惩治“职业医闹”需要法治思维
“‘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这种潜规则,在医疗纠纷解决中行之多年。”长沙医学院董事长、院长,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何彬生代表认为,面对暴力,医院、政府因顾忌社会影响而简单地“给钱了事”,无疑刺激了患者对暴力方式的选择。所谓“破窗效应”就是不良行为一旦放任不管,就会诱使他人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何彬生建议,要真正化解医患矛盾,消除“职业医闹”,避免医患纠纷呈现暴力化倾向,促进医患关系逐步和谐,需要采取全方位多层面的对策。如深化医疗改革,建立完善的转诊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医生的自律,提高医疗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等。但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出台反医疗暴力法,从制度上保障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和人格尊严,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全新的互信医患关系。
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完善惩治涉医犯罪机制
2016年,最高检出台《关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明确提出依法惩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非法拘禁等侵害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犯罪,维护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同年,最高检与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突出打击故意伤害医务人员和在医院聚众滋事、敲诈勒索等犯罪,并且重点督办了河北衡水杀医案等在全国有影响的涉医案件,有力震慑了犯罪。
今年两会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民医院院长姚媛贞代表递交了“惩防暴力伤医事件,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建议,呼吁对暴力伤医行为“零容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依法维护医疗场所安全、安静、神圣的就医秩序,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姚媛贞希望检察机关进一步建立健全暴力伤医犯罪快捕快诉机制,降低暴力伤医违法犯罪的入罪门槛,在处理医疗事故中,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依法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