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治疗后的前几年中,超过50%的患者发生心脏后负荷增加或收缩能力下降。大多数患者在蒽环类给药后很快发生心脏损害,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损害越明显,呈进展性与不可逆性。并且,蒽环类药物没有绝对的安全剂量,低剂量蒽环类药物也可能引起心脏毒性,可能是因为个体差异,患者体内代谢蒽环类药物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详细]
分子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专家简介:方勇博士,主任医师。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在过去20 年中,以恶性肿瘤特异性信号通路或分子为治疗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应用日益广泛,显著提高了抗肿瘤疗效。但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许多分子靶向药物具有区别于传统全身化疗药物的、特异的毒性。对...[详细]
骨髓抑制的管理
化疗粒细胞缺乏合并发热的管理
初步评估应着重确定感染可能的部位、致病菌和评估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立即进行特定部位的病史采集和体检,经验性的抗生素应该即刻使用。发热和粒细胞缺乏患者常见的感染部位(如消化道、皮肤、肺、泌尿系、直肠肛窦等部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主要合并症、药物治疗史、上次化疗时间、近期抗生素治疗及暴露于家庭感染[详细]
化疗期间骨髓抑制与感染的防治
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CCN)官方网站新近发布了2014 年第2 版《癌症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内容涵盖了癌症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及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性感染、免疫力低下合并感染等内容。本文仅就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出现骨髓抑制而并发感染作较为详...[详细]
肝损伤的管理
化疗期间HBV再激活的管理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一般情况下,慢性HBV感染者和非活动性HBV携带者很少发生HBV再激活。肿瘤...[详细]
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分类与防治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DILI已经上升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5位,每年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发病率为13.9~24例/105人,并随年龄而显著增长,老年人的发病率约为年轻人的2倍。近年...[详细]
呕吐的管理
临床抗化疗恶心呕吐药物总结
目前临床主要的抗恶心呕吐药物包括5-HT3 受体拮抗剂(5-HT3RA)、糖皮质激素、神经激肽-1 受体拮抗剂(NK-1RA)、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甲氧氯普胺、精神类药物和吩噻嗪类药物,这些药物分别作用于止吐的不同环节,大部分情况下联合应用疗效更好。 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止吐指南...[详细]
肿瘤药物催吐分级
目前根据抗肿瘤药物引起呕吐程度不同可分为如下4类。 ①高度催吐危险,呕吐发生率达90%~100%,如静脉使用顺铂、多柔比星+环磷酰胺(AC)方案、多柔比星>60 mg/m2、大剂量环磷酰胺(1500 mg/m2),口服六甲蜜胺等。 ②中度催吐危险,呕吐发生率为30%~90%,如静脉使用卡铂、奥沙利铂...[详细]
抗肿瘤治疗期间消化道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消化道不良反应是肿瘤患者治疗期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便秘、 黏膜炎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情感体验和机体功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的依从性。如果不能正确及时地预防、诊断并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患者可能发生脱水、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甚至治疗相关死亡[详细]
过敏的管理
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评价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及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等机构均对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有多种表述,根据其与药物药理作用有无关系分为A型和B型。A型是指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可以被预测,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如常见的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毒性;B型是指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详细]
化疗药全身过敏反应的处理技巧
全身过敏反应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最初15分钟内,一旦发生,应立即抢救。具体处理技巧见上图。一般说讲,如果发生该类过敏反应应避免再次使用该类化疗药物,必须使用时可考虑预防使用抗过敏药物以及脱敏疗法,但仍须慎重对待。[详细]
化疗期间过敏反应的处理
药物过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致敏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与机体特异性抗体反应或激发致敏淋巴细胞,从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过敏反应仅发生于少数患者身上,与药物已知作用的性质无关;与剂量无线性关系、反应性质各不相同。并且不易预知,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初次...[详细]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1486号
京卫网审[2013]第0193号(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