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发病过程中存在着“身心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笔者从这一环节出发,探讨本病的形成机制,追溯其中医源流。同时,基于“身心平衡失调”理论,利用现代中医康复治疗手段,探究失眠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下所形成的失眠康复理念加以阐发。
[摘要]失眠症的发病过程中存在着“身心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笔者从这一环节出发,探讨本病的形成机制,追溯其中医源流。同时,基于“身心平衡失调”理论,利用现代中医康复治疗手段,探究失眠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下所形成的失眠康复理念加以阐发。
失眠症是指睡眠发生或维持出现障碍,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进而影响生活及健康。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失眠症患病人数已达120—240万[1],据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高达42.5%的人群已患有失眠症。失眠已成为我们正常生活的巨大威胁[2]。一般成年人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就会出现反应能力减慢、注意力下降,抑郁,焦虑等一系列神经心理异常,而此类神经心理异常又会进一步加重其失眠的程度,形成无法超越的失眠恶性循环。同时,失眠所致焦虑、狂躁等精神心理异常的调节作用也与上述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部分学者在治疗失眠症时,以打破“失眠恶性循环”为目标[3-4],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构建失眠“重构身心平衡”的治疗思路。面对失眠症,西药治疗较易引发依赖性、撤药综合征以及异常精神状态,而祖国医学尤其是中医康复学则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
1 失眠“身心平衡失调”的机制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睡眠剥夺24小时内,大脑兴奋性下降、正确反应率降低、学习记忆明显下降[3];近期Science发表论文通过实验鼠睡眠剥夺实验也再次验证了失眠会对保持记忆的分子造成影响,从而削弱记忆力[4]。所以,睡眠可以保护大脑的功能,一般认为睡眠参与了“记忆痕迹”的转化,即在睡眠时短时记忆被再次激活、分析并逐渐融合为长时记忆,失眠患者则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烦燥、激动或精神萎靡等神经心理异常,研究表明,约50%的失眠伴有各种神经心理疾病[5]。同时,失眠也是抑郁障碍发病的一种前驱症状或者危险因素,失眠可以导致抑郁的发生,睡眠紊乱重度抑郁症的患病率约6%,有重度抑郁症终生危险的几率为15-20%[6]。而失眠继发的各种神经心理的异常或疾病又可进一步加重失眠,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可成为加重失眠的诱因,主要表现为患者继发的焦虑状态使其入睡更为困难,而白天精力减退、工作动机下降、效率降低。所以,身心平衡失调成为加重失眠的诱因,主要表现为患者继发的焦虑状态使其入睡更为困难,而白天精力减退、工作动机下降、效率降低[7]。郭蓉娟,等[8]发现失眠组患者不仅伴有抑郁、焦虑, 而且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敌对等9 个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睡眠正常组。其中,失眠与焦虑因子呈正相关,而与恐怖因子呈负相关。
所以,失眠是引起和加重各种身心问题最为常见诱因,同时各种神经心理的异常或疾病又可进一步加重失眠。因此,立足于改善“身心平衡失调”以进行中医康复治疗。
2 中医学康复研究
2.1 中医学对失眠“身心平衡失调”理论的认识
祖国医学早有起踵权豪,竟逐荣势,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焉能不病的认识。情志失调已成为引起不寐的重要原因之一。情志失调学说,萌芽于《伤寒论》,在其“辨不可下脉证”篇中,就有“怅怏不得眠”的记述,所提及的“怅怏”,就是一种郁郁而不乐的精神症状;发展于唐宋,如宋代医家陈无铎曾说:“七情之为常性, 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本病与精神情志疾病相关的发病学机制,主要见于“烦躁”、“怅怏”等条目,为后世从精神疾患论治失眠奠定了基础;盛行于当代,卢化平教授[9]认为,现代人面临学习、生活的困难,易出现情绪焦躁,浮动不安,惊恐不定的异常情绪,而其不能宣泄是造成不寐的主要诱因。张士金[10]认为,老年人不寐,常以思虑过度,情志过激为诱因,导致“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不仅使不寐难以纠正,且容易合并心悸、眩晕、中风诸病。若患者不寐迁延不愈,必有心情不畅,气机不调,从而形成“肝郁—不寐—肝郁”的恶性循环[11]。
2.2 中医的康复治疗方法
2.2.1方药治疗
张云鹏[12]认为对于肝气郁结之不寐证,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刘敏[13]认为,2型 患者病情隐匿,且多出现忧虑、焦急、紧张、恐惧等情绪异常,日久可造成情志不遂,而成不寐。临床中,可应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疗效颇佳。张蓉,等[14]发现,疏肝方剂“四逆散”有较好的调节脑部海马及纹状体区Glu和GABA受体蛋白的作用,其对NR1 受体含量的上调作用最好,并可调节升高的GABAARα1 表达水平,使之下降趋于正常。
2.2.2 辨时论治
郁青萍,等[15]认为,失眠与时间存在特殊的联系,以辨时论治不寐证,予下午酉时口服自拟“安眠汤”(柴胡,酸枣仁,焦山栀,夜交藤,白芍,枳壳,红花),睡前服“乌灵胶囊”,总有效率可达92.2%。薛明翠[16]采用绿茶与酸枣仁合用治疗失眠症,其认为,茶叶苦寒降火,含咖啡碱,可使大脑皮层兴奋。昼饮浓茶,可助阳之不足;酸枣仁,甘酸养阴,可宁心安神,夜服可助阴之不足。二者可调阳助阴,使阴阳相交。黎少尊,等[17]在治疗顽固性失眠时,创立“阴阳分调”法,以阴阳消长规律与人体寐寤周期规律来确定服药时间。早、午饭后服药以调阳;晚饭后及睡前各服药一次以调阴。以期使得昼夜阴阳生化不息,运行调畅。肖仙祥,等[18]选择卯时及酉时,各服自拟“失眠胶囊”A丸与B 丸,以在卯时滋阴摄阳,而酉时补阳调阴。
3 讨论
目前,许多医家注重从打破“身心平衡失调”角度治疗失眠,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失眠的康复治疗提供一个有效的选择。从这一理论出发,选方用药的切入点为“调节失眠引起的神经心理异常,打破失眠恶性循环”,治疗目标在于“重构身心平衡”,将对临床应用催眠的单一治疗方案进行完善。因此,这将为失眠中医康复治疗的有症可据,有证可辨,有机可察,有药可治提供依据,也将是“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下所形成的综合康复治疗理念在失眠症研究中的新热点。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