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AFO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AFO的受力分析以及对偏瘫患者的整体康复评价,了解AFO对偏瘫患者的影响。
[摘要] 观察AFO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AFO的受力分析以及对偏瘫患者的整体康复评价,了解AFO对偏瘫患者的影响。
1.临床资料
1.1定义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卒中、中风)引起的一组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1.2病因 偏瘫多由急性脑血管病(卒中、中风)及其原发病引起。
1.2.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2.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1.2.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1.2.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1.2.5代谢病中 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 。
1.3 分类 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1.3.1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1.3.2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1.3.3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1.3.4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2 下肢矫形器
偏瘫后应用的矫形器主要用于矫正足的畸形和协助步行,常用的有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AFO),膝踝足矫形器(knee-ankle-foot orthosis,KAFO)和用以刺激神经防止垂足和帮助伸膝的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后者有人称为电子矫形器。
2.1 AFO具体可用于下述情况 迈步中期:不能有充分的足背屈以使足趾离地;初步触地期足不能充分背屈使趾先着地;站立期:胫不稳定;运动感受累,无法控制足的正常放置;肌腱移植术后的保护及跟腱延长术后用以确定位置。常用的品种有:(1)金属结构踝足矫形器。典型的金属结构踝足矫形器由两侧金属支条、踝关节铰链、蹬板、矫形鞋或足套、固定装置等组成。金属支条用钢材(中碳钢或不锈钢)或铝合金制成。踝关节铰链可根据不同病情需要设计成止动式(背屈或跖屈止动),助动式(背屈助动或跖屈助动),适用于足下垂;自由摆动式,用于踝关节侧向不稳定者。金属支条或踝足矫形器还可增设足内翻矫正带等附件。对于病情较轻者,也可使用单侧支条。见图1、2。(2)塑料踝足矫形器。用热塑性塑料板材根据小腿石膏模型抽真空成形制成。具有轻便、美观、适合程度好、穿着无响声、可更换鞋子等优点。常用的品种有:①后簧片式,使用最普遍。其特点是小腿包壳较窄,穿戴时有一定的弹性,适用于单纯性背屈肌无力所致的足下垂。②硬踝式,特点是踝部及足部均不具活动性,除采用硬度较高的塑料板材制作外,其整缘线也向前延伸至踝突起处,因而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适用于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肌均无力的弛缓性瘫痪、痉挛性瘫痪等。③螺旋式,是一种结构独特的新型踝足矫形器,其螺旋部分起自小腿内侧远端,绕过小腿后方再经过前方,止于胫骨内髁平面。螺旋式踝足矫形器能对额状、矢状和横截面的踝关节异常运动加以控制,适用于弛缓性踝关节运动肌瘫痪和中度以下的痉挛性瘫痪。见图3。
图1 金属支条式踝足矫形器(A)及助动式踝关节(B)
图2 足底蹬板的连接方式
图3 塑料踝足矫形器
3 AFO效果
王彤等人对20例足下垂患者(男14例,女6例)进行了研究,其中右侧足下垂者9例,左侧足下垂者13例。患者中有6例需在辅助下行走,14例已具备独立行走的条件,所有患者均配置了AFO,有2例双下肢均穿戴AFO。对所有的患者分别在穿戴和不穿戴踝支具状态下进行步行能力(步速,步幅)、下肢活动能力(踏车、上下台阶和起蹲时间、足抬高距离)、身体平衡功能(身体左右,患肢前后稳定性及双下肢负重程度)测定,其中5例患者在穿戴支具1月左右进行步态分析,采用Kistler压电晶体式三维测力台和平面常速点摄像技术进行测试。观察他们穿戴支具后在步态周期中双足的垂直峰力矩、步速、膝、踝关节活动角度。
结果:穿戴AFO后即刻对患者的步行速度和步幅影响与穿戴支具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踏车时间和上楼的速度比不戴支具有明显提高(p<0.05);而起蹲,下楼时间,足抬高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穿戴AFO对患肢负重无明显改善(p>0.05);但可使患者身体左右的稳定性及患前后的稳定性有明显改善(p<0.05);步态分析结果发现,5例患者穿戴支具前后患侧下肢垂直峰力矩,步速无明显影响(p>0.05);穿戴AFO后患侧膝关节在步行周期中最大伸膝度数较不穿支具明显减少(p=0.0275);患侧踝关节在步态周期中最大趾屈度数较不穿支具明显减少(p=0.00025);
结论:AFO对下肢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足下垂和膝过伸程度,加强对膝踝关节活动范围的控制;提高上楼和踩车的速度,增强直立位身体左右的稳定性及患侧下肢前后稳定性,穿戴AFO对患者下肢日常功能活动无明显影响;对患者即刻和1个月以后的步速、步幅、患腿负重能力的改善不明显。
4. 康复治疗及评定
4.1 治疗方法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Burnnstrom脑卒中运动下肢功能评定):对于下肢1级:无任何运动,肌张力地迟缓。2级:出现小范围的随意运动。3级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在站位和坐位时,有髋、膝、踝的共同性屈曲。4级在坐位时,可屈膝90°以上,可使足滑到椅子下方。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能做足背屈。5级能完成更复杂的分离运动:1)直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2)直立位,膝伸直,足可背屈。
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穿戴AFO站立及行走训练,每天使用超过2h。康复治疗内容:①Brunnstrom Ⅰ、Ⅱ期,良姿位的放置、被动运动、翻身训练;患者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插握、桥式运动、床上转移、髋的控制),坐卧位训练;面舌唇肌训练;呼吸控制训练;平衡控制训练等。②Brunnstrom Ⅲ期以上,除了上述的训练方法外还有体位转移、卧到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坐到站训练;站位平衡、迈步训练;强化步行练习、作业治疗(推磨训练、套圈训练等)、ADL训练。
4.2 评定方法 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进行评定,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式Fugl- Meyer 评定法[3],满分为100 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 分。对患者步行能力的评定采用限时步行功能检查法,即分别评定患者6min 内步行距离,以及患者步行10m所需时间。ADL 能力由同一医师在治疗前后进行Barthel 指数评。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共三页第3页)
0分 |
1分 |
2分 |
入院 |
出院 |
随访 |
|||
Ⅱ下肢 |
月日 |
月日 |
年月日 |
|||||
仰卧位 |
||||||||
1有无反射活动 |
||||||||
(1)跟腱反射 |
无反射活动 |
有反射活动 |
||||||
(2)膝腱反射 |
同上 |
同上 |
||||||
2屈肌协同运动 |
||||||||
(3)髋关节屈曲 |
不能进行 |
部分进行 |
充分进行 |
|||||
(4)膝关节屈曲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5)踝关节背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3伸肌协同运动 |
||||||||
(6)髋关节伸展 |
没有运动 |
微弱运动 |
几乎与对侧相同 |
|||||
(7)髋关节内收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8)膝关节伸展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9)踝关节跖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坐位 |
||||||||
4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 |
||||||||
(10)膝关节屈曲 |
无主动运动 |
膝关节能从微伸位屈曲,但屈曲<90度 |
屈曲>90度 |
|||||
(11)踝关节背屈 |
不能主动背屈 |
主动背屈不完全 |
正常背屈 |
|||||
站位 |
||||||||
5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 |
||||||||
(12)膝关节屈曲 |
在髋关节伸展位时不能屈膝 |
髋关节0度时膝关节能屈曲,但<90度,或进行时髋关节屈曲 |
能自如运动 |
|||||
(13)踝关节背屈 |
不能主动活动 |
能部分背屈 |
能充分背屈 |
|||||
仰卧 |
||||||||
6反射亢进 |
||||||||
(14)查跟腱、膝和膝屈肌三种反射 |
2~3个明显亢进 |
1个反射亢进或至少2个反射活跃 |
活跃的反射≤1个且无反射亢进 |
|||||
7协调能力和速度(跟-膝-胫试验,快速连续作5次) |
||||||||
(15)震颤 |
明显震颤 |
轻度震颤 |
无震颤 |
|||||
(16)辨距障碍 |
明显不规则的辨距障碍 |
轻度规则的辨距障碍 |
无辨距障碍 |
|||||
(17)速度 |
比健侧长6秒 |
比健侧长2~5秒 |
比健侧长2秒 |
|||||
第三页: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共计17项合计得分 |
||||||||
上下肢合计总分 |
||||||||
评 定 人 签 字 |
||||||||
5 讨论
通过李哲等人的研究表明,踝足矫形器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其既可以矫正异常步行模式,抑制了不必要下肢肌肉的过度活动,从而降低了步行时能量的消耗,改善了不行效率,但一种矫形器并不能满足所有的治疗要求,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的踝足矫形器,并结合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达到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目的。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