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推动医师多点执业是统筹共享医疗资源、方便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用市场化手段体现医生价值的重要举措,因此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如何通过医生多点执业的改革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珠海是广东省首批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的城市之一,探索早已启动。南方日报了解到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3月1日正式实施《珠海市医师多点执业暂行办法》以来,珠海市区共有819人次医师进行多点执业,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过,在这些多点执业医师中,约85%为支农、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合作、“联建协管”等政府规划动作而进行备案的,主动申请多点执业的案例并不多。
推动医师多点执业是统筹共享医疗资源、方便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用市场化手段体现医生价值的重要举措,因此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这也是珠海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为何响应的医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南方日报就此进行了调查。
成效全市约16%医生参与多点执业
作为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潘惠妮每隔两周就会抽出半天的时间到南屏医院坐诊,这样的日子已持续了四年。
潘惠妮告诉记者,她出诊半天能接到30多个病人,最高峰达到47个,虽然很忙,但很开心。“医生能多点执业是好事,我们也能利用空余时间帮助其他的病人,避免大家都往大医院挤。”她说。
南屏医院医务科主任任哲对潘惠妮的坐诊“非常欢迎”。她表示,与三甲医院相比,该院在医生实力、设备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通过多点执业这一制度,优质的医疗资源将更多地向基层医院倾斜,有利于提高该院的整体水平。任哲说,目前有七八个主任医师在南屏医院“兼职”,他们都来自三甲医院,医术水平高,很多患者都慕名而来,医院内部的医生也形成了“你追我赶”、“比拼学习”的氛围。
据了解,珠海最早的多点执业源于民营医院,并在2013年2月出台了《珠海市医师多点执业暂行办法》(下称《办法》),率先在全省将医师申请多点执业审批的职称要求从副主任医师放宽至主治医师,进一步降低门槛;并实行城市公立医院对口联建、指导协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有效地推动了这一改革。
数据显示,2013年3月1日至今年2月,珠海市区共有819人次医师进行多点执业,其中审批管理124人次;备案管理695人次。这一人数约占珠海医生总量(珠海已注册的医生有5068人)的16%。
挑战
医生主动申请多点执业并不多
然而,在医师多点执业不断推进的同时,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据市卫计局介绍,在这些多点执业医师中,约85%为政府指令任务,如支农、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合作、“联建协管”等进行备案的多点执业人员,约15%为民营机构间的自由流动需要执业注册的人员。
与医生们主动性不足形成对比,基层医院对人才的需求可用“求贤若渴”来形容。
珠海市民营医疗机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珠海现有民营医院272家,占据了珠海医疗机构总数的“半壁江山”,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扶持政策,特别是缺少高精尖的人才队伍,七成以上的民营医院处于亏本状态。另外,目前医生的流动多体现在民营医院之间,还有一些是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站建立的“联建协管”合作,公立医院骨干医生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的例子少之又少。
“很多民营医院想出高薪,聘请公立医院的骨干医生过来‘兼职’,他们都不愿意。”该负责人说,多点执业制度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目前珠海公立医院的医生参与多点执业的比例并不高,很难达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民营医疗机构流动的目的。
原因一
“体制内身份”束缚医生手脚
陈侠(化名)是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副主任医师,除周一到周四出诊外,他还有不少空余时间。但他明确表示不会去申请多点执业,原因在于公立医院的医生属于“体制内”,并不是自由职业者,自由流动难免有所顾忌。
陈侠解释,自己的薪酬、科研成果、学术地位以及业内的声望等等,目前都只能在体制内获得。虽然国家卫计委最新的文件指出,不能因多点执业影响医生的待遇、晋升,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配套,医生不敢轻举妄动,担心在职称晋升、科研立项等方面吃亏。
与陈侠不同,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分院某医生则直言,除了定期门诊外,他还要查房、看书写论文、带学生,每天处于超负荷状态,另外还有各种考核,工作压力较大,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多点执业。
建议申请程序还需再简便
陈侠认为,医生个人不愿意多点执业的原因有很多,最大的阻力来源于目前公立医院的人事管理体制,但体制的松动需要持之以恒的改革。“珠海可以按照国家卫计委的最新规定,把办法中‘第一执业地点出具的同意申请人多点执业的证明’改为‘取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同意’,减少阻力。”
这在其他地方已有成功的实践。2014年8月1日,北京就把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从过去要取得书面同意,改为向第一执业地点所在医疗机构报告即可。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新政实施5个月,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市受理注册多点执业人数1170人,是2013年同期的4倍。
一家公立医院的负责人则认为,医院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培养骨干医师,一旦骨干医师经常参与多点执业,有可能会造成病人的外流,对医院产生不利影响。“医生出去坐诊,政府能否给予第一执业地点相应的补偿?这样可以取得医院的支持。”该负责人说。
原因二
医疗事故责任难认定让医生有顾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医疗事故责任难以认定也是困扰医生多点执业的因素之一。根据珠海的规定,医师应当与多点执业医疗机构签订工作协议,内容既包括发生双方权利、义务、薪酬、工作时间、奖罚以及发生医疗纠纷时的责任分担,合理承担工作任务,合理制定薪酬标准,妥善安排工作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对此,医生和医院有所顾忌。珠海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约有20名医生与其他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联建协管”合作协议,虽然没有发生过医疗事故,但由于《办法》没有详细的指引,医院还是十分担心。
该负责人解释,每年人民医院会根据医院的病床数以及医生的门诊量,购买医疗责任保险,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如果认定医生负主要责任,则由医院负责大部分的赔偿,而医生附带的责任不多。“如果医生去其他医院执业发生了医疗事故,这个责任仍由原来所在医院来承担,肯定会影响医院的积极性。”该负责人说。
陈侠也认为,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病人与医生一旦发生矛盾,很容易演变为“医闹”。“如果第二执业点没有给医生购买医疗责任事故保险,这会增加医生执业的风险。而医生的主业还在第一执业点,其他机构又怎么舍得给医生购买保险?”
建议完善保险制度减少医生执业风险
在医疗风险防范等方面,国家卫计委最新出台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医疗机构和医师个人购买医疗责任保险等医疗执业保险;医师个人购买的医疗执业保险适用于任一执业地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珠海可参照规划修改相关条款,“在美国,医生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可以寻求保险公司或律师求助,不会直接找医生的麻烦。珠海也可不断完善保险制度,尽量使医患之间的纠纷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生对多点执业的担忧。”
原因三
“沉下去”却没有病人可看
“我们想下去,可是下去了也没有病人看。”作为珠海市一家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刘芳(化名)到香洲区拱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已达4年。然而半天下来,她有时候看不到一个病人。刘芳表示,该服务中心有5—8个医生,平时每天只有30多个病人,他们社区医生可以应付自如。“作为外来医生,我们不好意思也不敢跟当地医生抢病人。”
与刘芳一样,供职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在三灶某医院挂点的赵可敬(化名)也有点无奈。赵可敬表示,当地的村民都习惯找相熟的医生看病,对于一周出诊一次的流动医生并不感冒。“村民想找你的时候找不到,还不如直接找熟人。”
另外,有些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有限,没有配套医疗设备、护理人员、麻醉人员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生服务水平的发挥,也影响到医生的积极性。
建议加快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医院实力
相关负责人认为,医师多点执业是一个系统的改革,建议珠海加快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秩序,此外通过培训、进修等,增强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缩小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只有提高基层医院的实力,才能改变老百姓小病都挤大医院的错误习惯,最终为医师‘多点执业’赢得空间。”相关负责人说。
他还认为,要使医师多点执业“叫好又叫座”,关键在于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同时推进人事、薪酬等相关制度改革,建立一个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竞争充分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从而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纵深
医师多点执业,怎样“叫好又叫座”?
多点执业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有促进作用,政府也在努力推行,但为何医生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才能使更多的医生参与进来?记者调查发现,公立医院的人事管理体制、医生对医疗事故的担忧等因素,成为阻碍多点执业进一步推行的关键。业内人士呼吁,珠海应根据国家、省最新政策,进一步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的配套政策,保障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衔接,稳步推进医师合理流动。
(原标题:医师多点执业 怎样“叫好又叫座”?)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