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医景网(Medscape)发布的医生生活方式调查报告显示,与其他工作相比,美国医生有更多的职业倦怠。最高的职业倦怠率出现在重症监护科(53%)和急诊医学(52%),全部的家庭医生、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中约有一半报告职业倦怠。在报告有职业倦怠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当中国医生在羡慕美国医生的社会地位和高收入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却得了这样一种病。
在《行医》的序言里,桑迪普认为,美国医疗已呈中年危机之势。他认为20世纪中叶是美国医学的黄金时代。脊髓灰质炎疫苗、心肺转流术等突破性的医学进展,人均预期寿命大幅上升。亲爱的医生们大多自己设定坐诊时间,确定医药费用。
美国医生满意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医疗方式与体系,保证有体面满足的生活,没有纷扰的工作压力与病人投诉骚扰,医生是给予病人神迹的恩人。可是,眼下的美国医生们似乎患上了“集体萎靡症”。他抱怨古风不再,温情不再,过去的医生风范不再。
“我们努力了,做出了牺牲,这都是为了什么?对于很多人而言,当医生已经成为一份平常工作。这种态度不仅对医生是一大问题,还会伤害到病人。”当医生的身份感、成就感似已明日黄花,荣光不再。
自怨自艾无法获得救赎
在美国医疗圈内,印度裔的医生数量非常多。比如,哈佛大学的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AtulGawande)。阿图医生为《纽约客》撰写大量医疗观察类文章,见解极为深刻,出版的《阿图医生》《清单革命》享誉世界。
桑迪普也是擅长舞文弄墨的医生,据说他为《纽约时报》撰写稿件的历史已有十余年。不过,阿图医生的笔端大多以医疗观察为切入点,多分析与思考,并着力提出解决方案,力图推动现实不完美医疗的改进,比如他所主导的手术室内安全核查制度,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球医疗界推广的标准。
桑迪普的写作则聚焦于医生本身,以自身亲历的视角入手,真诚展露自己的优缺长短,描写细致入微,令人感叹从医之不易,却难免偏见,略有自艾自怜之嫌。不得不说,这本书写得很好,语言优美劲道,现场感十足,给人逼仄。遗憾的是,我看到的是一个内心抑郁的失败医生的角色。
可以认为,桑迪普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暴露了阴暗的角落,却没有任何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从某种角度看,桑迪普只是美国中产阶级奋斗过程的代表,只不过他恰好来自医疗界罢了。对于个人生活的抱怨,如何养家糊口,为了养家而做学术演讲等兼职,让他痛苦万分。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