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

运动员“不兴奋”背后有啥说道

作者:记者 李天舒 来源:健康报 日期:2012-08-06
导读

          56公斤级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在回顾伦敦奥运会夺金失利时坦言,“不管怎么调整,就是兴奋不起来”;女子10米气手枪金牌获得者郭文珺则受益于“不兴奋”,在不利情况下以超乎寻常的冷静用最后一枪定胜负。

关键字:  运动员 | 兴奋剂 |  

  56公斤级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在回顾伦敦奥运会夺金失利时坦言,“不管怎么调整,就是兴奋不起来”;女子10米气手枪金牌获得者郭文珺则受益于“不兴奋”,在不利情况下以超乎寻常的冷静用最后一枪定胜负。

  一场该兴奋的比赛,不兴奋可能会丢金牌;一场不该兴奋的比赛,冷静下来就可能取得好成绩。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李娟教授说,奥运会比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心理的博弈和情绪的调整。 

  隐藏在背后的较量

  “运动员在比赛前会有强迫性的‘不兴奋’或强迫性的‘兴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汪卫东教授曾为北京奥运比赛选手提供专业心理诊疗服务,他说,体育项目对运动员心理和情绪控制的要求很高。在赛场上,巅峰表现通常是电光火石一样的事,但心理素质则是隐藏在背后的另外一场“竞技”。

  “一名能赢得内心战斗的选手知道该怎么去赢。”武警总医院心理科主任许建阳撰文说,运动选手在比赛中会受到生理条件和体能状况、技术及战术、外在环境(如天候、场地、器材等)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运动员最容易受临场心理状况的影响。过大的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成绩,而且容易导致运动员受伤。

  专家指出,不同的竞技项目对兴奋程度的要求不同。比如举重、短跑等项目,需要的是临场兴奋和极强爆发力,但是射击、射箭等项目则需要冷静的大脑。

  李娟说,赛场上的兴奋与不兴奋,涉及一个名词叫运动心理学。体育项目离不开运动心理学的帮助,每个运动项目都与运动员的性格、能力和气质等个性特征相关,所以竞技体育离不开专业心理人员的参与。

  “在所有体育项目中,可能射击运动对心理素质要求最高。”中国科协新闻学会副会长赵致真说,射击运动的随机干扰因素很多,运动员最宝贵的品格是气定神闲和心无旁骛。射击中,运动员举枪瞄准时可以屏住呼吸,却不能屏住心跳和血液循环,身材越高的运动员重心越高,越要随时通过小脑来综合视觉、内耳前庭和半规管传来的信息,指挥肌肉骨骼系统确保身体的“静力平衡”。足底压力中心测试表明,运动员的重心轨迹始终处于晃动状态,而训练有素的选手能减少晃动面积。因此,体育界一致认定,射击比赛主要是“心理大赛”。其中心理、技能和体力负荷所占的份额为721。

  赛场上的“克拉克现象”

  曾19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澳大利亚长跑名将克拉克从未登上奥运会冠军宝座,这位“伟大的失败者”临阵忐忑的精神状态被称为“克拉克现象”。

  类似的情况在体育赛场上并不罕见,15年来屡破世界纪录的保加利亚女子气步枪选手莱切娃连续4届在奥运会上与金牌无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名将埃蒙斯在男子50米步枪决赛的最后时刻,竟把子弹打到别人的靶位上。专家指出,许多著名神枪手饮恨靶场,并非因为技不如人,而是由于“心理疙瘩”。

  专家指出,“克拉克现象”是不少顶尖运动员的魔咒,也是心理学家非常好的研究选题。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到,比如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学生,一旦考试就发挥失常。

  吴景彪在得知朝鲜运动员的出色发挥后,就没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专家指出,适当的期望值增加,会提升兴奋感,但一定要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国内一些运动员承受的夺金压力,已使得赛场上的一些意外和变化,成为压垮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汪卫东说,很多运动员害怕比赛时紧张,在赛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不断强迫自己放松,这可能导致在比赛时无法达到应有的竞技状态;一些运动员则不断要求自己达到比赛状态从而易造成过度兴奋,这种兴奋如果能维持到比赛,就可能促进自己的发挥,若兴奋无法维持到比赛时,或者在比赛时突遇挫折而将兴奋打断,则很可能造成比赛失败。

  美国著名精神医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一直研究紧张和应激问题,他发现,心理素质多半是锻炼出来的,而并非是天生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克拉克现象”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赛场上的气氛、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赵致真说,任何紧张慌乱、畏怯焦虑等应激反应都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倾泻而出”,从而改变心跳频率、呼吸幅度和神经肌肉状态,影响身体的稳定平衡,甚至引起情绪失控和大脑“空白”。

  打赢“对自己的战争”

  连续10多年垄断手枪速射金牌的德国运动员舒曼,被誉为射击场上的“机器人”。与郭文珺一样,舒曼能获得这一美誉的原因,在于他在赛场上具有极强的心理稳定性。在激烈的赛场上如何能做到像舒曼这样,打赢对自己情绪的战争呢?

  李娟说,人作为有血有肉的“活体”,只能在“动态”中维持平衡,因此,“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在赛场上,很多运动员选择各种调节方式,帮助恢复到比赛最需要的心理境界。比如,常见的呼吸调节法,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情绪稳定下来。还有肌肉渐进放松法,是通过让特定肌群收缩、放松,来降低肌肉的紧张。 

  汪卫东介绍,除了技术因素外,体育比赛的不确定性是运动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动机强度与行为成功成倒“U”形关系,适度的心理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反而能激励运动表现。所以,帮助运动员树立自信心,建立适当的期望值,是提高其赛场心理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汪卫东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运动员的个性、比赛经验与期望、平时训练与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保持放松状态下的适度兴奋,而不追求所谓的“紧张”或者寻找某种故意的“放松”,才真正有利于比赛。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