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现象极为普遍和严重。例如,在养生保健方面补阴药与补阳药相混淆;感冒的风寒与风热不加区分等。目前,尚未引起关注的是活血化瘀中成药在慢病治疗中的不合理应用。长期的不合理应用带来的危害迫使我们反思、检讨和纠正。
中成药历史悠久。长沙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了中成药的记载。《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并记载了包括丸、散、膏、丹等剂型的多种中成药。
在西医为主导的当代,许多中成药品种依然为广大民众熟知习用,说明中成药以其“简、便、廉、验”、标本兼治和毒副作用少等优势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中成药无论是用于养生保健还是预防治疗,其疗效人所共知。在慢性病 “井喷”式高发的严重形势下,中成药的价值更是不可低估。
中成药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现象极为普遍和严重。例如,在养生保健方面补阴药与补阳药相混淆;感冒的风寒与风热不加区分等。目前,尚未引起关注的是活血化瘀中成药在慢病治疗中的不合理应用。长期的不合理应用带来的危害迫使我们反思、检讨和纠正。
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的主要原因
不讲辨证是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的最主要原因。辨证施治、整体观念是中医药理论精髓。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针对某一证型疾病最一般的症状表现,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剂型,供医生临床辨证使用的一类药物。中医辨证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有严格的规定,“理法方药”需要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和积累。
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固定,虽然不如中医师开出的汤剂精准灵活、个体化强,但其价廉、方便服用、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势都是不可比拟的。目前的非处方中成药也可以由患者根据经验和中成药常识自行购买。但是,据统计目前70%的中成药处方是由西医医师开出的。西医和患者在不了解中医理论、不懂辨证的前提下,往往是以治疗什么病,而不看对不对症,或者是根据周围人的用药经验来选择用药的。即使单味人参,用得正确,可以大补元气;用得不对,也可以成为“杀人参”。又比如,治疗肠炎腹泻的中成药,以苦寒药性的黄连为主的香连丸、香连化滞丸、葛根芩连丸,乃至化学合成的黄连素(盐酸小檗碱),主治范畴应以“热”为主,即腹泻同时伴有舌苔厚、黄腻、消化不好、发烧明显、肛门灼热甚至脓血便。现代医学证实,黄连素对于细菌性肠炎、痢疾具有比较好的抑菌效果。如果是以外感风寒、过食生冷、水土不服等原因引起的腹泻,往往用了黄连制剂会加重病情。此类寒湿型腹泻应用藿香正气水“和胃化湿、散寒止泻”常常获得满意疗效,而且在改善头痛昏重、不想吃饭(纳呆)等症状方面均明显优于西药。
此外,慢性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如果用错药,无论对患者和社会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普及“辨证用药”或者“辨证辨病相结合”的知识,而不是单纯“辨病用药”,是目前减少中成药滥用的当务之急。
中成药“功能主治”同质化是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的客观原因。许多中成药“功能主治”相似,看不懂处方组成的西医和患者往往认为其作用机制差不多。中医药是通过药物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不平衡,如果用错了药,甚至调反了,会加重人体的不平衡,加重病情。
比如针对高血压治疗,中医根据患者症状、体质的寒热虚实等信息,将高血压分为肝阳偏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浊中阻型、气血亏虚型等证型。高血压不同证型往往都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主要症状,但“虚则补之,实则泄之”,非中医人士往往看不懂“处方组成”和“功能”,仅仅根据说明书“主治”项,只要出现“头晕、头痛”、“高血压”等症状或病名就作为选择依据。许多气血亏虚型或寒瘀症状明显的高血压患者如果根据药名选择“牛黄降压丸”等中成药或者“珍菊降压片”等中西药合方制剂都会造成体质越来越偏颇,因为这些药物适用于肝阳偏亢型高血压;反之肝火旺、肝阳偏亢型等以“实证”为主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用了气血亏虚型偏补药的药物,往往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
再者,在心脑血管疾病常用的中成药中,功能主治同质化的情况就更加常见。比如心血管病常用中成药,多数药物的说明书都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等。但药物组成不同,其药性差异也很大。不懂药性乱组方、乱用药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属于无毒中药的有川芎、丹参、红花等等。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常用的两个活血化瘀中草药——川芎和丹参,其药性几乎是相反的:川芎药性“辛、温、散”;丹参药性“苦、寒、降”。因此临床上一定要辨清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药物。进一步来解释,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芳香温通”,适合于气滞血瘀,四肢不温,尤其是当天气寒冷情况下,心肌缺血加重的患者;而丹参“活血化瘀,凉血除烦”,“凉血活血”,适合于血热瘀滞,烦热体质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从药物的寒热温凉特性来讲,正所谓中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用药原则。此外,从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分析,川芎活血“上达巅顶”,也称“上行头目”,因此心肌缺血又伴有脑供血不足者应该选用川芎而不是丹参;而丹参“凉血活血”,“降而行血”,适合于烦热体质甚至“血热上冲”的心脑血管患者,此类患者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脑出血(血热妄行)等状况。而脑供血不足(包括颈性眩晕)、缺血性中风者则一般不适合应用丹参为主的中成药。一些西医也已经发现,潘生丁和丹参都可能出现“窃血现象”,这与中医“丹参,降而行血”的结果是一致的。所以,川芎、丹参虽然都是好药,但是好药还须用对了才能发挥疗效。遗憾的是当前许多中医也将丹参和川芎的药性混淆了,认为都是活血化瘀药,随便用哪个都行。反映在临床上,最典型的中成药不合理应用实例就是医生往往也认为心肌缺血不发作的时候,用复方丹参片(或以丹参为主的药物),心肌缺血发作的时候再用以川芎为主药的速效救心丸。这是当前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使用中最大的误区,也是临床由于不合理用用药延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最为常见的案例。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