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全科医学

不明原因发热、肝肉芽肿病变、淋巴结肿大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 消化内科 吴东 普通内科 李超 陈嘉林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3-31
导读

主诉 患者男性,32岁,因“发热伴纳差、消瘦4个月”于2009年4月8日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

关键字: 发热 | 肝肉芽肿 | 淋巴结 | 肿瘤

Part 1发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

  主诉 患者男性,32岁,因“发热伴纳差、消瘦4个月”于2009年4月8日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

  分析 青年男性,不明原因发热(FUO),有全身消耗症状。FUO病因主要分为感染、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三类。据北京协和医院资料,上述三类疾病分别占FUO病因构成的49.0%,16.9%和14.3%。就单病种而言,以结核最为常见(21.6%),而在恶性肿瘤中,淋巴瘤(5.4%)占有重要地位。

  病史 2008年12月,患者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2℃,多于夜间出现,伴畏寒、腰痛、乏力,纳差明显。无盗汗、咳痰、腹痛、腹泻、尿急、关节肿痛。

  外院查白细胞(WBC)21.59×109/L,中性粒细胞0.82,血红蛋白(Hb) 132 g/L,血小板(PLT)267×109/L;血涂片示白细胞增多,核左移,可见中毒颗粒;骨髓涂片及活检示骨髓增生活跃,余未见明显异常。

  外院查体扪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示反应性增生。多次查血培养均阴性,先后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

  起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0 kg。既往史及个人史无特殊。

  分析 本患者持续高热,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一般情况恶化,须警惕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由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外周淋巴结受累可呈“跳跃性”改变,故一次淋巴结活检为“反应性增生”不能排除该病。白细胞显著升高,且有中毒颗粒,可以是恶性肿瘤所致反应性改变(类白血病反应),也可见于重症感染。但本患者病程已有4个月,反复查血培养阴性,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普通细菌和一般的病毒感染可能性小,须考虑特殊病原体如结核菌感染。

  本患者发热特点与大多数自身免疫病不符合,但成人Still病也可表现为长期发热,该病多见于青年男性,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明显升高,但本例无皮疹和关节炎,且成人Still病为除外性诊断,目前暂缓考虑。

  查体 慢性病容,一般情况较差。体温39.8℃,心率115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15/75 mmHg。左侧腹股沟区可扪及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3 cm,质韧,无压痛,活动可,余浅表淋巴结未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公式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肋下3 cm,脾肋下2 cm,质韧,肝脾有触痛,肝区叩痛阳性。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分析 淋巴瘤所致淋巴结肿大通常质韧有弹性,触之如橡胶,而感染所致者通常质地软,可资鉴别。活检部位也有讲究,一般来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缺乏特异性,甚至可见于部分正常人群,对FUO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小,本患者腹股沟淋巴结首次活检也未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但本患者浅表淋巴结仅此处肿大,且体积较大,质偏韧,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尚不能轻易放弃这一线索,必要时可考虑再次活检。肝脾肿大除淋巴瘤和结核外,尚可见于其他多种感染和肿瘤。但如前所述,本患者无局灶感染证据,为除外恶性肿瘤,应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

Part 2 是淋巴瘤还是结核?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7.51×109/L,中性粒细胞0.87,Hb 152 g/L,PLT 325×109/L。 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肝肾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9 U/L,总胆红素(Tbil) 17.7 μmol/L,谷氨酰转移酶(GGT) 113 U/L,碱性磷酸酶(ALP) 125 U/L,白蛋白(ALB) 34 g/L,乳酸脱氢酶(LDH) 241 U/L,肌酐(Cr) 70 μmol/L。血沉(ESR) 85 mm/第1h;C反应蛋白(CRP)143 mg/L;铁蛋白1637.7 ng/ml。血培养3次均为阴性。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ENA)及抗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均阴性。

  超声:肝脾大,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

inserted image

图1 腹部CT(示肝脾肿大)

inserted image

图2 腹部CT(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左肾盂扩张)

  CT(图1、2):纵隔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腹盆腔内、腹膜后、左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左肾盂、近段输尿管扩张,多发椎体局灶密度不均。

  分析 本患者白细胞和铁蛋白明显升高,提示炎性反应较剧烈。自身免疫病抗体均阴性,这类疾病可能性进一步减小。

  入院检查中重要的阳性发现为浅表和深部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多发椎体密度不均,这些可见于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也可见于结核血行播散。肾盂输尿管扩张可能系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压迫所致,也可能是结核累及泌尿系统的表现。当然,诊断结核最大的困难在于双肺实质未见明显异常,难以通过痰检等简单办法取得结核病原学证据;而淋巴瘤也缺乏确凿的病理学证据。

  至此,淋巴瘤和结核是本例重点怀疑的对象,下一步应进行针对性检查,尤其是活检获取组织病理学证据。

  入院后患者仍高热,腰痛加重,并出现肝脾区疼痛,一般情况进行性恶化。查体发现患者肝脏增大明显,在一周内由入院时的肋下3 cm增至5 cm。复查WBC 32.51×109/L,中性粒细胞0.92,Hb 92 g/L,PLT 125×109/L。ALP 285 U/L,ALB 29 g/L,LDH 647 U/L。

  分析 因诊断不明,患者病情持续进展,肝脏进行性增大,ALP及LDH动态升高,提示肝脏浸润性病变。故肝脏可能是诊断的突破口。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征得同意的前提下,我们决定进行肝脏穿刺检查,并拟将标本同时送病理和微生物学检查。

  考虑到病理诊断费时较多,而患者病情已不容延误,故同时再次行腹股沟淋巴结活检。

Part 3肝穿刺发现上皮样肉芽肿,是结核吗?

  入院一周后于CT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病理示,肝组织内散在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结节(图3),标本革兰染色、六胺银染色及抗酸染色(-),细菌培养(-)。

inserted image

图3 肝脏穿刺病理(HE染色,150倍)

  分析肝肉芽肿性病变见于多种疾病,可分为五类:① 感染:最常见于肝结核,尤其是急性粟粒性结核,病理上肉芽肿多分布于汇管区,可不出现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阳性率不高。其他还有鸟分枝杆菌感染、隐球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血吸虫病、麻风病、布氏杆菌病及Q热。② 肿瘤:尤其易见于淋巴瘤和肾癌。③ 自身免疫病:多见于结节病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韦格纳肉芽肿和风湿性多肌痛亦可见。④ 药物:包括别嘌呤醇、磺胺、氯磺丙脲、奎尼丁等。⑤ 特发性。

  本例不支持自身免疫病,病史中无相关用药史。从临床表现看,不能排除结核,因病情较重,请相关科室会诊后开始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异烟肼300 mg/d、利福平450 mg/d、吡嗪酰胺750 mg/d,乙胺丁醇750 mg/d),观察疗效同时等待淋巴结活检病理回报。

Part 4 淋巴结活检确诊NHL,如何看待肝脏肉芽肿病变?

  在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2天后,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回报(图4):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HHL)诊断,为T细胞性;免疫组化:CD3(+),CD20(-),CD15(-),CD30(+),Bcl-2(+),Ki-67 index 50%,CD10(-),Bcl-6(-),CD5(-),CD56(-),EBER(-)。

inserted image

图4 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A:HE 染色,150倍;B:CD3免疫组化染色,150倍)

  骨扫描:多发椎体摄取增高,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分析 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为NHL,骨扫描的影像表现也支持肿瘤,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患者究竟是一个病还是两个病?肝脏的肉芽肿性病变是用肝结核来解释,还是用NHL来解释?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虽然NHL引起肝脏如此病理改变并不为临床所熟知,但屡屡见诸文献报道,在某些国家甚至仅居于结核和结节病之后,位于肝脏肉芽肿性病变病因的第三位,因此并不罕见。从一元论的角度来看,既然NHL完全可以造成肝脏肉芽肿性病变,而本患者并无结核的其他明确证据,还是用一个原发病,即NHL来解释病情全貌更为妥当。

Part 5 按淋巴瘤治疗收效

  患者停用抗结核治疗,转至血液科。经过两疗程CHOEP方案化疗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腰骶部和肝脾区疼痛明显减轻,左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明显减小,肝脾回缩至肋下及边。目前,患者仍在血液科接受规律化疗。

  分析 本例患者诊治难点在于,长期发热而又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对结核和淋巴瘤均有支持之处。对于肝肉芽肿性病变,临床医生容易将其与肝结核划上等号,但究其根本,肉芽肿性病变仅仅是一种病理改变,见于多种疾病,缺乏诊断特异性。

  通过该病例的诊治过程,加深了我们对不明原因发热和肝肉芽肿性病变的认识,拓宽了诊断思路,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点评

  本例的诊治过程提示我们,对于诊断不明的疑难病例,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组织学资料,临床与病理保持互动沟通,密切合作,对于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是不可或缺的。(朱峰)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