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全科医学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作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 胡曼菁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3-31
导读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产科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瘙痒或黄疸,同时伴有血清总胆汁酸增高,部分患者还见有肝功能异常,尤其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TBIL)等的异常。本病主要危害胎儿,易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由于目前病因还没有完全明了,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故我们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本病,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产科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瘙痒或黄疸,同时伴有血清总胆汁酸增高,部分患者还见有肝功能异常,尤其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TBIL)等的异常。本病主要危害胎儿,易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由于目前病因还没有完全明了,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故我们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本病,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本病属中医“黄疸”、“子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外感时邪,郁而不达,以致湿热内蕴脾胃,日久显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盛,湿热熏蒸于肝胆,致胆液外泄,侵入肌肤发生黄疸;亦可因酒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交蒸而为黄疸;还可因劳伤过度,或素体脾气虚弱,导致中阳不振,运化失常,寒湿阻滞,发为阴黄;或因阳黄迁延失治,阳气受损,脾阳不振,寒湿内阻,亦可转为阴黄。

  《伤寒论》云:“瘀热在里,身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临证指南医案》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而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肌肤,色如蒸黄”。《诸病源候论》指出“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金匮要略》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可见,古代医家认为,气血不和,气滞血瘀,湿热熏蒸肝胆,瘀热互结为本病的实质所在。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病理是湿热、气滞、血瘀。中医临证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各种症候,辨别其孰轻孰重,分别论治,往往收效满意。

辨证治疗

肝胆湿热型

  患者,女,25岁,妊娠29周,查血清总胆汁酸1850 μg/dl伴肝功能异常,AST 170 U/L,ALT 245 U/L,TBIL 24.2 μmol/L。

  刻诊 皮肤瘙痒甚,抓之皮肤有血痕,内热烦躁,情急易怒,口苦、口干、口渴,时有腹胀乏力,纳差,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小弦滑数。

  辩证为肝胆湿热,热重于湿,气滞运迟。

  治疗 治拟清化湿热,理气助运为法。

  方取《茵陈蒿汤》化裁:茵陈15克,虎杖10克,郁金15克,垂盆草10克,山栀子6克,牡丹皮6克,赤白芍各6克,香附15克,地肤子15克,陈皮6克,生地黄10克,竹叶6克,生山楂10克,全瓜蒌10克。

  上方每日1剂,服14剂后复查血清总胆汁酸285 μg/dl,肝功能正常,后随访正常,分娩一男婴,母子健康。

脾肾两亏,夹有湿瘀

  患者,女,29岁,孕30周,查血清总胆汁酸1050 μg/dl。

  刻诊 皮肤微痒,大便易溏,下肢水肿,腰膝酸软,怕冷,舌淡胖大、微紫,苔白,脉沉细。

  辨证为脾肾两虚,水湿内停,血络失和。

  治疗 治拟温补脾肾,温阳化湿、利水和络为法。

  方取《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化裁:熟附片6克,干姜4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吴茱萸3克,补骨脂10克,肉果10克,茯苓皮10克,鹿角胶8克,仙灵脾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川续断15克,肉桂3克,杜仲10克,炙黄芪12克,当归身6克。

  上方服12剂,复查血清总胆汁酸310 μg/dl,下肢肿减轻,大便软,随访正常,分娩一健康女婴。

肝郁脾虚,气滞络阻型

  患者,女,29岁,妊娠26周,查血清总胆汁酸1715 μg/dl。

  刻诊 情志抑郁,胸闷,善叹息,消瘦,纳差,大便稀溏,无明显皮肤痒,舌淡紫,苔薄,脉细弦。

  辨证为肝郁气滞,脾虚络阻型。

  治疗 治拟舒肝健脾和络为法。

  方取《柴胡舒肝散》化裁:柴胡10克,当归5克,炒白芍10克,郁金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香附10克,太子参10克,茵陈6克,绿萼梅10克,肉果10克,甘草3克。

  上方服用10付,查血清总胆汁酸正常,大便转实,诸症明显好转,随访正常,正常分娩一男婴。

寒湿蕴脾,脾阳不振型

  患者,女,33岁,妊娠25周,查血清总胆汁酸3125 μg/dl。

  刻诊 面色晦暗无华,全身皮肤瘙痒,乏力,身困重,胸闷恶心,怕冷,大便溏,舌质淡紫,苔白腻,脉虚细。

  辨证为寒湿蕴于中焦,脾阳不足,血络失和。

  治疗 治拟温脾散寒、化湿和络为法。

  方取《茵陈术附汤》化裁:茵陈8克,炒白术10克,熟附片6克,茯苓15克,陈皮6克,藿香10克,姜半夏10克,厚朴10克,砂仁(后下)3克,地肤子15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益母草4克,炒米仁20克。

  上方服用20剂,复查血清总胆汁酸正常,诸症明显好转,精神、面色转佳,分娩一女婴。

分析及体会

黄疸分为阳黄、阴黄

  根据元代罗天益区分黄疸的论述,可将黄疸分为阳黄、阴黄两类,其病因不外脾湿胃热,蕴伏中焦,胆汁不循常道而引发。阳黄多表现湿热蕴蒸,薰染肌肤而发黄;阴黄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所致,故临床对患者症候的分析辨别,察色按脉分清阴阳尤为重要,这是原则。

  同时还应根据湿热情况,分辨热重、湿重、湿热并重的不同情况,按病情的不同,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妊娠女性用药

  妊娠女性在用药时应注意保护胎儿,避免运用有毒或攻伐伤胎之味。在用寒凉药时应注意保护胃气,故佐以陈皮、茯苓、白术等健脾胃药物。

特殊药物应用

  茵陈、郁金、虎杖、垂盆草等中药不仅有很好的疏利肝胆、清化湿热作用,还有降转氨酶保肝护肝,改善肝功能的良好功效,故在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合并肝损害时选用尤佳。

活血化瘀药的应用

  临床上我们发现胆汁淤积症患者只要见有瘀血指征(如面色晦暗、舌质紫或紫斑等)均可根据病情选用小剂量化瘀药,尤以养血、活血药为佳。

  中医认为胆汁淤积症临床不同程度存在肝胆气滞、湿热瘀阻这一基本病理,故选用郁金、虎杖清湿热兼祛瘀。

  根据病情适当加用小剂量活血化瘀药,不仅能改善血循环和胎儿的缺氧状况,还可以明显减轻胆汁淤积而造成的内脏损伤,达到祛瘀、降低血清总胆汁酸和治疗皮肤瘙痒的目的,这对改善胎儿生长的内环境,优生优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小剂量养血化瘀药不会对孕妇造成伤害,而只会有益于本病的好转和痊愈。

  另外对本病的治疗,在不同患者的身上,还应遵循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灵活变通方可收效。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