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约占内镜检查者的80%~90%。该病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我国慢性胃炎的诊治仍有较多不规范处亟待解决。我国的慢性胃炎诊治指南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982年制订了《慢性胃炎的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方案;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通过了《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订了《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2006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下简
诊断
因慢性胃炎无症状或症状缺乏特异性,故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后者的作用更大。
内镜检查 内镜下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是红斑(点、片状或条状)和出血点或出血斑;萎缩性胃炎诊断依据是黏膜呈颗粒状,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若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非萎缩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胃黏膜活检 组织学检查须观察Hp、炎症、活动性、萎缩、化生和异型增生,前5种指标按程度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
1. Hp:主要见于黏液层和胃黏膜上皮表面或小凹间,一般胃窦细菌密度比胃体高,细菌数量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成正比。
2. 炎症:黏膜层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慢性炎症细胞一般于Hp根除≥1年后才能完全消失。
3. 活动性:指固有膜、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间出现中性粒细胞,可形成小凹脓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是提示存在Hp感染的敏感指标。
4. 萎缩:指胃固有腺体数量减少,分为单纯性萎缩(无肠化生)和化生性萎缩(存在肠化生),肠化生腺体不是胃固有腺体,故其存在提示萎缩,萎缩是由长期慢性炎症引起腺体破坏和化生所致。
5. 化生:有两种,即肠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一般指肠化生。
6. 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这两者可为同义词,前者分为轻度和重度,后者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具体包括:①Hp检测:应常规应用;②胃液分析:现已很少应用,A型萎缩性胃炎胃酸降低,重度者可无胃酸;③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Ⅰ和Ⅱ测定:有助于判断胃黏膜萎缩是否存在及其部位和程度,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但其广泛应用尚需更多评估;④自身抗体及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A型萎缩性胃炎时可考虑该检测。
治疗和转归
此病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萎缩、肠化可否逆转尚有争议)改变,应尽可能遵循个体化原则针对病因治疗。
药物选择 无症状、Hp阴性的非萎缩性胃炎无须特殊治疗。其他患者的治疗措施如下。
1. 根除Hp:用于Hp阳性伴胃黏膜糜烂、萎缩或有消化不良者。
2. 抑酸或抗酸治疗:用于有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及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组织胺2(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
3. 针对胆汁反流或服用NSAID等行相应治疗: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和伊托必利等)可消除或减少胆汁反流,PPI可减轻NSAID对胃黏膜的损害。
4. 增强胃黏膜防御:用于胃黏膜糜烂或症状显著者,药物包括胶体铋、铝碳酸镁制剂、硫糖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及依卡倍特等。
5. 促胃肠动力促进药:用于主要为上腹饱胀或早饱等症状者。
6. 中药:辩证施治。
7. 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硒等抗氧化剂可清除Hp感染所致炎症产生的氧自由基和抑制胃内亚硝胺化合物形成,对预防胃癌有一定作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