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询问,他这3个月努力减重,从94公斤瘦到83公斤,但脸上、脖子和肚皮都出现皱纹,该怎么办?
3个月瘦了11公斤,似乎成效相当不错,但为何会出现皱纹呢?
原因1:错误的减肥方式
许多人减肥不运动,靠的是节食或不吃东西,导致减了脂肪,肌肉跟着流失。专家指出,减重要饮食、运动并进,但因为光靠不吃东西或饮食控制,脂肪消耗了,但肌肉量没有增长来支撑皮肤,因此原本被脂肪撑开的皮肤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般变成松垮的皮。
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减重过程中除了调整饮食,还必须搭配有氧和重量训练,减重不是完全不吃,而是计算一天需要的热量,再透过运动来消耗热量,而不是用节食直接减少热量摄取。
专家指出,出现这些问题大多是节食或禁食造成的,当瘦下来、重新正常进食,身体反而会吸收更多,而且这样瘦下来往往是肌肉、脂肪一起流失,没有肌肉提升代谢更容易复胖。
原因2:减重速度太快
减太快不仅会皮肤松垮,日后更容易复胖,专家建议,减肥要慢慢来,而且要根据每日需求来订定热量摄取。
然而,基础代谢率一般人很难准确测量,目前也没有体脂肪率的固定标准来表示是胖是瘦,因此建议以自己BMI指数作参考,加入体重、目标和工作方式来计算一天该吃多少热量,再以那个热量减去500卡当作每日摄取热量,这样下来1个礼拜可以瘦0.5~1公斤,当然可以多减去更多热量,但减肥是长期的,吃太少且营养不均衡反而会失败。
例如某人是BMI为34的上班族,以打字、行政工作为主,就以「体重过重或肥胖者所需热量」对上「轻度工作」,再以20卡乘上体重即可。
原因3:减肥手术
手术如胃部分切除、绕道手术等等,前半年的体重会直线下滑10~20公斤,也会出现大块垂皮和皱纹。
皱纹垮皮不用紧张 吃的、擦的、微整都能解决
如果已经出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专家指出,减重后出现皮肤松弛的情形,其严重程度可能跟减了多少体重、减重的速度、肥胖情形持续多久、年龄、皮肤弹性等相关,「通常年龄越大、肥胖的时间很长、短时间减掉大量体重的人,减重后发生皮肤松弛的问题越明显。」
门诊有时会碰到因减肥导致脸部、颈部皱纹变多的人,过度减重之后,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密度和厚度可能会降低,弹性纤维也受到伤害,会使皮肤的皱纹增加、松垮下垂。
她建议这方面问题的人可以多摄取维生素C、适当补充水分、蛋白质、omega-3和综合维生素等,并注重保湿与防晒保养。这些可以帮助皮肤的胶原蛋白增生与维持皮肤弹性。
如果是减重后腹部、手臂、大腿等身体部位的皮肤松弛,可以运用「电波拉皮」等疗程改善,而「脸部」的皮肤松弛、下垂,除了电波拉皮之外、也可以选择「声波拉皮」来帮助拉提、紧致。
另外,减重后皮下脂肪变少,也可能使脸颊凹陷、皮肤下垂、皱纹,建议在苹果肌部位注射「玻尿酸」填充,藉由美化脸部结构曲线、来拉提松弛的皮肤。她也提醒,每个人的脸型与皮肤状况都不一样,进行疗程前,应先请专科医师仔细评估。
另一个常被咨询的是,因为减肥而出现「火鸡脖」。除了擦保养品、与做声波、电波拉皮来帮助皮肤紧致外,现在已可以施打特别剂型的「玻尿酸」来淡化颈部的横向皱纹;而直向的鸡脖子纹,如果主因由肌肉造成,一般会施打「肉毒杆菌素」改善。
太严重、大面积下垂则必须靠手术
如果是大面积的皮肤脱垂,就无法靠运动和微整形来处理,而是外科体雕手术。专家指出,临床上皮肤松垂以腹部、上手臂下方、大腿较常见,主要会发生在妇女生产过后、短时间大量减肥或是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
皮肤松垂程度依皮肤弹性和脂肪含量可分为三级,第一级可以靠运动、饮食、非侵入性治疗(如电波、射频)或抽脂来改善,第二、三级则需抽脂、手术切除和拉皮改善,「这是大手术,且会留疤,可说是用疤痕换皮肤紧致,恢复期约2~3个星期,切除范围越多,复原需要时间越长。」
至于下垂的皮是否真的需要切除?专家指出如果面积不大、不影响生活,就仅是外观的问题,但有些部位如腹部,因下垂而产生的皱折,容易因清洁不易而有湿疹、霉菌感染,或是腋下、大腿内侧过多赘皮容易摩擦导致不适,这时就该切除手术除了体态改善,还能增进病患的生活质量。
此外,国外许多研究也发现对于接受过减重手术的患者,若有接受体雕手术治疗,也会降低复胖的比率。所以如有类似困扰,建议多多咨询专科医师。
做到「这件事」肌肤也能恢复旧观
运动也能改善皱纹的问题。相较于减重时要有氧、重训并重,如果出现皮垂肉皱的情况,就要以重训为主,把肌肉练回来,并特别摄取蛋白质来帮助肌肉生长,约半年能恢复。
做重训也有技巧,并不是哪个地方松弛就练那边的肌肉,这样的效率是很低的,专家表示应该从大肌群如胸肌、背肌、腿肌着手,用大肌群带小肌群。
例如蝴蝶袖的皮肤松弛,练胸肌可以带动三头肌、背肌可以训练到二头肌;臀部、肚皮松垮,则练腿部肌肉,做起来效率更高,还能提升核心稳定度,一举数得。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