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2017 年 1 月 14 日,由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下简称“树兰基金”)主办的第三届“树兰医学奖”颁奖大会在南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和高福获得“树兰医学奖”,10 位青年才俊吴蓓丽、李劲松、周斌、邓旭亮、杨莉、毕宇芳、李春英、孙良丹、郑哲和程功获得“树兰医学青年奖”。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2017 年 1 月 14 日,由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下简称“树兰基金”)主办的第三届“树兰医学奖”颁奖大会在南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和高福获得“树兰医学奖”,10 位青年才俊吴蓓丽、李劲松、周斌、邓旭亮、杨莉、毕宇芳、李春英、孙良丹、郑哲和程功获得“树兰医学青年奖”。
“树兰医学奖”自设立以来,提名要求之严,专家层次之高,已成为我国医学界最高规格的个人奖项,被誉为医药卫生学界的“诺贝尔奖”。
“树兰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贺福初院士
(提名人:饶子和、张学敏、杨芃原)
贺福初,蛋白质组学家。
生于湖南常德。1982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39 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是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国际执委会成员、亚太蛋白质组组织主席。他是我国蛋白质组学的主要奠基者与学术带头人,在国内率先引进并建立蛋白质组学支撑技术平台,相继开展胎肝、成人肝、肝癌、细胞分化、凋亡、SARS 等相关蛋白质组研究,为重大疾病的防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贺福初是我国蛋白质组学的学科带头人,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对重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组织、器官的“肝脏蛋白质组计划”,领衔实施“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率先提出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科学目标与技术路线,领导揭示了人体首个器官 - 肝脏的蛋白质组及其连锁图。曾获国家级奖励 6 项,省部级一等奖 8 项。获美国发明专利 1 项,中国发明专利 24 项,国家新药证书 1 项。主编专著 6 部、主译专著 5 部。在 Nature, Science, Nat Genet (3), Nat Cell Biol (3), Nat Med (3), Nat Biotechnol, Nat Methods, Nat Commun(2) 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 260 余篇。现任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国际执委会成员、亚太蛋白质组组织主席、“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培养了一批成绩优异的科技工作者。
高福院士
(提名人:赵国屏、田波、肖东楼)
高福,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家。
生于山西省应县。1995 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博士。201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他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领域的领军人物。在 SCI 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 400 余篇(包括 Cell, Nature, Science, Lancet, NEJM, NSMB, PNAS, PLoS Pathogens, Immunity 等)。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和成就奖、第 19 届日本日经亚洲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其领导的研究组在流感病毒流行病学、跨种传播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建树颇多,首次证实野生迁徙鸟能够群体感染高致病性 H5N1 禽流感病毒,改变了野生迁徙鸟只是流感病毒贮存宿主的结论;发现 H7N9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的重配病毒,与长江三角地区迁徙鸟和家禽有关, 呼吁关闭活禽市场以预防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和可能的全球大流行,为国家制定禽流感防控政策提供了重要基础。率领首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描绘出埃博拉病毒的进化图,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国际援助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流感病毒、埃博拉、MERS-CoV 和寨卡等多种囊膜病毒的入侵机制进行研究,阐明其分子机制,并研发抗体、药物等抗病毒手段,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提供重要支撑。
“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简介
吴蓓丽
(提名人:丁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吴蓓丽(1979.01.28 — ),生于河南省南召市。200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现任,主要从事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药理学研究。她建立了 GPCR 结构生物学研究技术平台,并在短期内成功解析了多种 GPCR 的晶体结构,实现了我国 GPCR 结构测定零的突破,为相关功能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现任上海市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生物物理分会理事等。近年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Science、Nature 和 Cell 上发表 6 篇研究论文,其中第一作者 1 篇、通讯作者 3 篇。GPCR 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与人体疾病密切相关,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其结构解析是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难题。吴蓓丽解析了多种人源 GPCR 的三维结构,实现了我国 GPCR 结构测定零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为 GPCR 的功能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关键的分子结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获得了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人才项目的资助。2014 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和“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杰出成就奖”,被评为“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5 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李劲松
(提名人:王恩多、张旭)
李劲松(1971.10.14 — ),重编程与发育生物学专家。
生于江西省南昌市。2002 年获得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建立并优化了“人造精子”介导的半克隆技术,并实现了哺乳动物个体水平的遗传筛选;证明 CRISPR-Cas9 技术能用于遗传疾病的治疗;研究成果入选 2011 年和 2012 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光华工程科技奖 - 青年奖等。李劲松博士自 1997 年开始从事体细胞重编程的研究,博士期间获得国内第一批体细胞克隆牛,因此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博士后期间系统探讨了不同供体细胞对克隆胚胎发育的影响,获 USDA-CSREES-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 Merit Awards。2007 年回国后继续从事体细胞重编程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在 Cell、Nature、Cell Stem Cell、Cell Res 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12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 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 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2016 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 年 3 月 24-25 日生物 360 将在上海举办,届时,李劲松教授将在此次会议上对其最新研究作重点报告。
周斌
(提名人:段树民)
周斌(1978.6.30 — ), 主要从事细胞示踪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
生于浙江省宁波市。2002 年获得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6 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2006-2010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心内科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自 2010 年 8 月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主要从事细胞示踪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利用示踪技术研究细胞命运可塑性及其调控机制,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Science 等学术期刊。研究成果入选“2014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曾获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奖项。周斌研究员主要通过遗传谱系示踪技术,探索心血管发育和再生 过程中干细胞的起源和命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和心脏再生医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包括 Nature、Science、Nat Genet、Nat Med、Circ Res (4 篇)、Cell Res (3 篇)、J Clin Invest(2 篇)、Nat Commun(2 篇)等,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邓旭亮
(提名人:张志愿)
邓旭亮(1972.02.22 — ), 医学专家。
1999 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 医学院。现任北京大学 医院副院长、特诊科主任,是我国 生物材料领域领军人物之一。他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30 余项。实现了新型 树脂基修复材料在 临床修复中的应用,为 生物材料的创新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016 年获第七届“全国科技工作者”,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15 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4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 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以第一完成人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5 项,获授权 15 项。长期围绕牙周组织和牙齿硬组织缺损治疗用材料的生物和力学相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设计制备了系列 生物复合材料产品,用于解决临床牙周组织再生修复和牙齿硬组织替代修复所面对的难题。相关研究在 ACS nano,Biomaterials,Biomacromolecular,Dental materials 等期刊上共发表论文 182 篇,其中 SCI 收录 65 篇。
杨莉
(提名人:陈江华)
杨莉(1974.04.02 — ), 肾脏病学专家。
生于黑龙省萝北县。199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2007-2010 年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是国际急性肾损伤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及国际肾脏病学会全球急性肾损伤防治工作的中国区责任专家。她率先开展了中国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急性肾损伤的严重疾病负担和严峻诊疗现状;建立了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预警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急性肾损伤时肾脏固有细胞调控天然免疫的防御机制,以及肾小管细胞损伤后纤维性修复的启动机制,开创了急性肾损伤后免疫调控、纤维化机制研究与治疗探索的新领域。2014 年获国际肾脏病学会急性肾损伤研发奖励,2015 年获中国大挑战青年科学家奖,2016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年获华人美洲肾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学家奖。目前兼任国际肾脏病学会急性肾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急性肾损伤专家共识组专家、急性肾损伤全球工作计划专家组专家;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用药安全研究专委会副会长。通讯 / 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在 Lancet、Nature Medicine、J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等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先后 4 次参加撰写急性肾损伤领域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获批 / 公示国家发明专利 2 项。
毕宇芳
(提名人:宁光)
毕宇芳(1972.12.31 — ),医学博士,内分泌代谢病学领域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
现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与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防控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CI 收录杂志《Journal of Diabetes》编委。长期致力于 2 型 的危险因素与早期防控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1 项,包括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收录论著 38 篇。毕宇芳是内分泌代谢病学领域青年学者,获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领军人才。长期致力于 2 型 的危险因素与早期防控研究,基于队列随访阐释遗传高危与环境危险因素对糖代谢异常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揭示中国常住与流动人口 2 型 流行严峻现状,为 危险因素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收录论著 38 篇。
李春英
(提名人:李若瑜)
李春英(1975.02.20 — ),皮肤病与性病学专家
。生于黑龙江省集贤县,2003 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5-2007 年在美国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在国内率先阐明黑素细胞稳态失衡导致白癜风、黑素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为疾病治疗新策略研究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奖励及荣誉;担任癌症医学等 SCI 杂志的编委、新英格兰医学等杂志的审稿人;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李春英教授是国际知名皮肤病学专家,以“黑素细胞稳态”为研究方向,针对皮肤科“白癜风”及“黑素瘤”这两种顽疾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研究,对疾病临床诊疗做出了重大改进。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带领的研究团队被评为“陕西省创新研究团队”,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6 项,共发表 SCI 论文 89 篇,被他引 921 次,研究成果被写入 50 部国际英文专著及白癜风欧洲治疗指南,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色素病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孙良丹
(提名人:胡志)
孙良丹(1977.10.23 — ),皮肤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于辽宁省丹东市。2007 年博士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现任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处长,是我国疾病基因组变异研究的青年拔尖骨干,主持 10 项皮肤病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系统探索银屑病等 10 余种常见疾病遗传学发病机制,发现 100 多个疾病基因变异,揭示疾病病因和遗传易感性机制,为疾病精准医学研究奠定基础。发表 Nat Genet 等 SCI 论文 146 篇,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性医院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人类与医学遗传学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孙良丹教授是我国知名皮肤病遗传学青年学者,对揭示银屑病等疾病遗传学和免疫学发病机制做出突出贡献,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吴孟超青年医学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郑哲
(提名人:朱德明)
院长助理,外科管委会主任,10 病区主任。
郑哲(1971.06.19 — ),浙江温州人。1994 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2002 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 专业,获 博士学位。2003 年 2 月至 2004 年 1 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悉尼圣文森特医院胸外科和心肺移植科学习交流。2002 年 2 月至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工作,现任致力于以“提高冠心病外科疗效”为核心开展医疗结果评价研究,为我国冠心病外科治疗效果持续改善提供依据。主持 8 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ircul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等期刊,多项成果被国际权威指南引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收录 39 篇,累计影响因子 245.4;以“提高冠心病外科疗效”为核心开展医疗结果评价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8 项;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2 项;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奖励。主要研究成果包括:①发现国人冠心病患者的个体性差异,建立并验证中国冠心病外科风险评估模型(SinoSCORE);②发现冠心病外科治疗预后相关新型生物标志物,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靶点;③开展冠心病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与质量改善研究,建立了冠心病外科医疗质量国家标准。
程功
(提名人:程京)
程功(1981.03.01 — ),病原生物学专家。
生于山东省济南市。2003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8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8 年 7 月至 2011 年 11 月于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 年 1 月起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程功博士主要致力于蚊媒病毒感染机制与抗病毒免疫研究,从分子层面阐明多种重要蚊媒病毒感染传播的分子机制及宿主免疫保护机制,为重要蚊媒病毒的防治提供生物学基础。程功博士曾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英国皇家医学会“牛顿高级学者”、科技部 / 盖茨基金会“Grand Challenge 青年科学家”等奖励荣誉。程功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Cell 杂志首次报道蚊媒病毒感染昆虫媒介的受体分子机制 (2010),以独立通讯作者身份在 Nature Microbiology (2016a,2016b),PLoS Pathogens (2014a,2014b,2015),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016) 及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2016) 等传染病领域顶级杂志发表文章多篇,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7 项,PCT 国际专利 2 项。目前担任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媒介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2016 年 9 月起担任国际微生物学主流杂志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以上学术成绩表明程功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工作已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研究工作已处在蚊媒传染病研究的世界前沿。目前,程功博士带领实验室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展开广泛合作,积极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希望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为重要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做出贡献。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