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患者的医疗,实际上是干预患者生命与健康中出现的问题,而生命与健康是属于患者的,因此,如何进行干预理所应当听取患者的意见并尊重其决定。然而,患者并不懂得医学,所以医生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决策,但不能越俎代庖。本期专题我们将与您探讨如何让患者参与决策、如何帮助患者决策以及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谈论临终关怀等话题。
对患者的医疗,实际上是干预患者生命与健康中出现的问题,而生命与健康是属于患者的,因此,如何进行干预理所应当听取患者的意见并尊重其决定。然而,患者并不懂得医学,所以医生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决策,但不能越俎代庖。本期专题我们将与您探讨如何让患者参与决策、如何帮助患者决策以及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谈论临终关怀等话题。
临床决策的立场
临床医生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诊断和治疗患者。如今科技发达,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有很多,而且目前有许多疾病、尤其是由全科医生首先处理的“未分化”的疾病、康复期以及终末期的疾病,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都可以有多种选择。因此,在诊疗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地面临如何决策的问题。
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传统的决策者是医生。由医生依据医学原理,做出有益于患者的决策,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是复杂的,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果只从医学本身的立场出发,有时也可能是有问题的。例如对肿瘤的扩大根治、超根治术,目的是彻底清除肿瘤,其动机无疑是良好的,但术后患者常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损伤等,未必对患者是有利的。因此,即便我们的初衷是“治病救人”,但是如果不论后果,那也是不合理的。
系何实现良好的医患关如
临床医学是直接服务于患者的学科,全科医学更是提倡“可亲性”医学服务。
患者为了要恢复健康找医生诊治,医生依据医学的原理为患者诊疗,诊疗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患者的康复。医患双方的目标本来是一致的,但是因为立场不同,在决策上便可能发生分歧。这个“分歧”需要磨合,若磨合不好,就可能成为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患者的要求并不那么简单
患者去医院就诊就是为了治好病?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其实,患者还希望治疗过程的风险小、没有副作用;另外,在我国目前医疗保险不能全面覆盖,且不能报销所有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多数患者还有控制费用的要求。就像俗话说的“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但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并无可非议。
如今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患者还希望得到尊重,不仅是态度、语言上的尊重,并且还希望参加对医疗的决策。即使是最无奈的选择“咱们不看(病)了,回去吧”,这何尝不是他的决策?
医生应充分尊重患者意愿
要实现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医生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医生应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我国卫生部提出“以患者为中心”便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医生与患者应该有良好的沟通 医生应将医疗决策中的关键部分,如拟采取的诊疗措施的效果、风险、花费等,实事求是并详细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若有几种选择,则应分析各项选择的利弊、费用等,把决策权交给患者,并帮助患者决策。
尊重患者的人格 相互尊重本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在患者的身体、心理受到疾病侵害时,在医疗过程可能给患者带来风险时,患者更需要来自医生的呵护,以及来自医生的尊重。当然,患者应该对医生信任,对纯技术性的问题,应尊重医生的决策。
全科医生角色很重要
把决策权交给患者、并帮助患者决策,是临床医学各个专科的医生都应该做到的;而这种理念对于工作在社区第一线的全科医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全科医生所接诊、处理的大多是常见的、初期的、“未分化”的疾病,甚至只是一些“不适”,这些疾病或症状在诊疗措施上往往可以有较多的选择。另外,患者对常见病、多发病亦大致有所了解、有些经验,甚至有些“自信”。
第二,全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多经验性措施、少实验性证据”,因此,全科医生应该更多地、更客观地向患者说明种种可能,让患者自己决策,医生则不宜主观地做出决断。
第三,全科医生在社区医院工作,与患者常有较多接触,对患者及其家庭有较多的了解,可以较为准确地帮助患者决策,而且当患者的决策有失误时,也容易及时进行纠正。
第四,全科医生不是医学权威,患者也不会将全科医生看成权威;把决策权交给患者,并帮助患者决策,将有助于树立全科医生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的良好形象,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 小结
临床诊疗决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循证医学的结论当然是应该被重视的,但患者的愿望也是应该被重视的,因为生命与健康之权是属于患者的。把决策权交给患者,并帮助患者决策,这对于全科医生而言,是全科医生“可亲性”医学服务的关键、全科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窍门。
■ 链接
由于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民众就医行为有一定的特点,医师应该有所了解,并适当应对,方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
我国民众就医行为归结起来大致有6个喜欢、6个怕。下面就为医生朋友们介绍一下这“六怕”,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
六喜
患者就医行为的“六喜六怕”
患者就医行为的“六怕”
六喜
喜欢进口药、新药 医生可以向患者说明,人对药物的反应存在种族差异,国外的药物进入中国市场须事先证明该药适合中国人使用。
喜欢“拍片” “拍片”泛指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医师应提高临床诊断能力,减少对影像诊断的依赖。
看病喜欢找熟人 找熟人、托关系常会越过医疗程序和规范,因其导致的误诊、误治事件屡见不鲜,常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喜欢到大医院看病 大医院有其优势,但也有不足,例如患者拥挤、服务欠周到、分科过细;而小医院的患者相对较少,医疗照顾可能更加尽心,又因其分科不细,故对许多疾病都有一定经验。
喜欢找老医生看病 年轻医生的经验需要积累,需要向老医生学习,但是态度却可以努力做到比老医生更好。患者是不会嫌弃一位谦虚好学、热情服务的年轻医生的。
喜欢“挂盐水” 据估计,我国至少有超过90%的“挂盐水”是根本不需要的。滥用静脉输液的结果是费时、费事,且可能增加院内感染等不良反应的机会。
六怕
怕吃药、打针,怕抽血化验、怕做手术 我国民众多认为“西药”有毒副作用,或因有些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而不认真服药。对必须应用的药物,医生应向患者作明确说明,以使患者明确利弊而遵从医嘱治疗。同时,手术治疗在部分人中仍不易被接受,患者可能因惧怕麻醉对智力产生影响、惧怕丧失“元气”等延误治疗。对此类患者医生须向其分析手术的利弊,强调其治疗疾病的作用和基本的安全性。
怕活检 患者主要担心活检会使肿瘤细胞“扩散”,事实上,一旦经活检证实为恶性肿瘤,及时对肿瘤进行治疗就可以使其得到控制而减少了转移的机会。
怕被“宰” 以往医师多不关注医疗费用问题,以致产生“宰人”之嫌。如今提倡的“比较治疗学”,将药品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副作用乃至花费,皆纳入选择治疗方案时的考虑之中,且诊疗方案的选择亦应征求患者的意见。如此,可释患者生怕“被宰”的心理防线,医患关系自然和谐。
(扈妍 摘自 杨秉辉 教授主编《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