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除阿尔茨海默病(AD)之外的第2大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都很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从60岁人群到80岁以上人群,PD患病率可由1%上升到4%。北京协和医院张振馨教授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上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群PD发病率为男性1.7%,女性1.6%;全球400万例PD患者中的170万例在中国,且我国的许多患者是在调查过程中第一次得到诊治,即这些患者从未因PD就诊。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PD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详细]
PD的病理分期与临床症状 2003年,布拉克(Braak)等人根据路易小体主要组成成份α-突触核蛋白沉积部位的不同及PD病理发生的时间和顺序将PD病理改变分为6期,并提出PD的发病是从延髓向皮层呈上升型发展的。临床症状与Braak病理分期的关系见表1。由该表可见,PD患者在出现运动症状之前已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便秘、睡眠行为障碍、焦虑抑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该阶段又称PD的非运动症状或是运动前驱症状阶段。目前PD的诊断仍使用英国PD协会脑库临床诊断标准,其主要依据的是患者具有静止性震颤、少动、僵直和姿势平衡障碍这些运动症状及对左旋多巴治疗敏感。
[详细]
埃及纸莎草画、古印度医学文献、《圣经》等人类文明最早的文献都记载有对帕金森病(PD)症状的描述。我国的《皇帝内经》也曾对PD的症状和治疗进行详细描述和记载。在17至18世纪,多位学者亦曾描绘过PD的一些临床表现。1817年,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首次报道“震颤麻痹”病例,并详细描述了6例行动障碍患者,其有静止性震颤、姿势及步态异常、肌肉僵直,且以上症状进行性加重。随后,也有多位神经科医生对PD病例做过研究报告。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