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只要肠道有功能就利用它1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 叶欣 于健春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10-15
导读

         病例1:63岁女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小肠坏死清除、十二指肠瘘引流术后。
病例2:57岁男性,外院因其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小肠减压术,术后第6天切口及腹腔引流管引流出粪样物,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长期卧床。术后3个月,患者出现咳黄痰、高热症状,考虑合并肺部感染,遂来我院。

关键字:  肠道 | 功能 | 利用 

“只要肠道有功能,就利用它”

  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方面均获得飞速发展,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但地域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的营养支持仍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本期我们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基本外科、消化科、神经科、麻醉科、放射科、药剂科、普通外科7个领域的专家,就各自领域中的营养支持问题予以详细阐述,详情请见D1~D7版。

  营养支持治疗是二十世纪重大医学进展之一。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规范化营养支持可改善临床结局及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时间及医疗花费。本文结合临床病例阐述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相关的4个基本问题:营养支持适应证、营养支持类型、个体化营养配方的制定与营养给予途径的建立、营养支持效果评价及并发症防治等。

  病例1:肠外营养应用

  63岁女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小肠坏死清除、十二指肠瘘引流术后。每日体温38℃左右,引流液量约为2000 m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1 U/L,总胆红素为64.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44 μmol/L。体重约为40 kg,体质指数(BMI)为17 kg/m2,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为5分,有全肠外营养指征。

  患者处于危重症期,腹腔感染较重,肝功能异常。先给予低热量全肠外营养支持20 kcal/(kg×d),采用中长链脂肪乳剂和肝用氨基酸制剂;因患者每日发热,丢失消化液量较大,每日补液3500~4000 ml,保持尿量1000 ml以上,同时增加电解质补充量;应用抑酸药物及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保肝、抗感染治疗。

  1周后,肝功能好转,引流量稳定减少至1000~1500 ml。逐步提高能量至25 kcal/(kg×d),增加谷氨酰胺和ω-3 脂肪酸等免疫营养素。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长期肠外营养。体温逐渐恢复正常。1个月后病情平稳,经胃造口管给予氨基酸型肠内营养液30 g(约100 ml),患者可耐受,有规律排便。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脂全等检查,调整肠外营养配方。

  术后4个月,患者病情平稳,无明显肠外营养并发症。体重自术后40 kg增至46 kg,BMI为18 kg/m2。拟继续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择期再次手术。

  病例2:肠内营养应用

  57岁男性,外院因其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小肠减压术,术后第6天切口及腹腔引流管引流出粪样物,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长期卧床。术后3个月,患者出现咳黄痰、高热症状,考虑合并肺部感染,遂来我院。

  入院查体:平车入室,体温为39℃,心率125次/分,呼吸35次/分,血压为107/68 mmHg,体重未测量。痛苦面容,被动体位,左下肺呼吸音低。腹中线有长约20 cm手术切口,周围红肿;脐下有一直径约2 cm裂口,有黄色脓性渗出液;右下腹有约5.5×9.5 cm皮肤红肿,中心有直径约2 cm的皮肤裂口,可见肠管暴露、肠液渗出,瘘口周围皮肤腐蚀严重。入院诊断考虑多发肠外瘘、肺部感染、重度营养不良,NRS 2002评分为5分。

  考虑患者肠道功能不确定,先予以全肠外营养支持25 kcal/(kg×d);同时积极予以抗感染、负压吸引瘘口渗液、瘘口周围皮肤护理。CT提示左下肺脓肿,遂在CT引导下行左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体温、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入院1周后,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生命体征平稳,口服泛影葡胺造影评估外瘘口近端至少2 m左右小肠可以应用,遂由全肠外营养过渡至肠内营养。先予以少量氨基酸型肠内营养液后,无腹胀、肠瘘量无明显增加,遂逐渐过渡到整蛋白型全肠内营养,切口下方瘘口逐渐愈合,患者可下床活动。考虑手术时机为3个月后,安排患者出院,家庭口服肠内营养治疗。出院时患者体重由44.4 kg增至50 kg,BMI由15.7 kg/m2增至17.7 kg/m2。

  经3个月的家庭肠内营养,肠瘘量稳定,BMI增至19.84 kg/m2。再次入院行剖腹探查、粘连松解、部分小肠切除(2处)、多处肠修补(30处)、皮肤瘘口切除、空肠穿刺置管术。术后患者腹胀,排气、排便少,先给予全肠外营养,按患者耐受情况给予少量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20天后排气、排便逐渐增加,逐步由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并由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向整蛋白型制剂过渡。患者可进半流食,体重及BMI明显增加,肠功能恢复良好,满意出院。

  问题一:哪些患者需要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适应证 国内外营养支持指南均指出:对于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围手术期患者,合理优化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使患者获益;对于无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的围手术期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可能无效或增加并发症风险和医疗费用。

  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 营养风险指与营养因素有关不良结局的风险,包括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增加的风险。营养风险筛查是由临床医护人员、营养师等实施的快速、简便的方法,以决定是否需要制定和实施营养支持计划。可用于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的方法较多,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结合病例看风险筛查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的NRS 2002评分,是基于128项循证医学结果得出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主要针对成年和老年住院患者。该方法的评价指标包括:体重下降、摄食量、BMI(1~3 分),疾病严重程度(1~3分),患者年龄≥70 岁(1分)。总评分≥3即应使用营养支持;1~2分提示有轻度营养风险,应每周复查;0分表示无营养风险。研究显示,对评分>3分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使多数患者获益,因而治疗计划中应包括营养支持。病例1和2的NRS 2002评分均为5分,有强烈的营养支持指征。

[未完待续,接《 “只要肠道有功能,就利用它”2》]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