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不同部位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作者:小闪 整理 来源: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日期:2015-04-21
导读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治疗消化系黏膜下病变的一种新技术,能够完整切除黏膜下病灶,以得到病理学诊断,该项技术已经在日本等国家广泛开展。本文收集2012-10~2013-09入住长海医院消化科159例不同部位黏膜下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不同部位病灶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结果,以及手术方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本文2015年4月在线发表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上。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治疗消化系黏膜下病变的一种新技术,能够完整切除黏膜下病灶,以得到病理学诊断,该项技术已经在日本等国家广泛开展。本文收集2012-10~2013-09入住长海医院消化科159例不同部位黏膜下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不同部位病灶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结果,以及手术方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本文2015年4月在线发表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上。

        本研究收集159例上消化道不同部位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切除病灶,切除后病灶均送病理,比较不同部位性别及年龄组成比,病灶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患者2 mo及6 mo后复查胃镜。

        159例患者中,病灶位于食道28例,贲门12例,胃底44例,胃体48例(其中2例为残胃),胃窦22例,十二指肠5例。病灶完全切除155例(155/159, 97.5%),术中病灶行整块切除154例(154/159, 96.9%),食道者16例以隧道法切除,胃底者16例行全层切除。病灶位于食道者,隧道法及普通ESD术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灶位于胃底者,普通ESD术及全层切除法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主要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及异位胰腺。本研究中共发生术中穿孔19例,后均行全层切除术,成功闭合创面;所有术中出血均以电凝止血钳及钛夹成功止血,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2例,均经急诊内镜下钛夹成功止血。所有患者术后2 mo及6 mo复查胃镜,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复发。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根据其不同生长部位,有其不同临床及病理特征,可采用不同ESD手术方式。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