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7岁,主因间断上腹部疼痛伴腹胀、呕吐3个月,加重15天入我院。
病情摘要
患者男性,57岁,主因间断上腹部疼痛伴腹胀、呕吐3个月,加重15天入我院。
3个月前患者出现间断下腹部疼痛,为阵发性胀痛,进食后加重,排气排便后缓解,伴腹胀,偶有呕吐;15天前腹痛加重,伴腹部包块、腹胀及排气排便障碍,并有呕吐,呕吐物为隔夜宿食,无发热。
查体:腹部膨隆,脐上轻压痛,无反跳痛以及肌紧张。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计数5.3×109/L,红细胞(RBC)计数4.5×1012/L,血红蛋白(Hb)130g/L,血小板(PLT)计数376×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6.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760×106/L。
立位腹平片提示:肠梗阻(图1)。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肠镜检查:横结肠环腔狭窄,片状黏膜充血、糜烂(图2);结肠镜病理:结肠黏膜组织中重度慢性炎伴淋巴组织增生,局部间质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0个/HPF),抗酸染色(-)。
小肠CT仿真造影:胃及空肠充液扩张,可见迂曲肠袢,内见多发气液平面,于右侧腹、盆腔上缘水平扩张肠管突然狭窄(约第3组小肠),局部管壁稍厚,未见明确肿块影,增强扫描可见内膜强化,远侧肠管未见充液及扩张(图3),提示:空肠局限性管腔狭窄,考虑炎性病变。
经口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约于第3组小肠见环腔溃疡,黄白苔附着,周边黏膜隆起、充血、水肿,镜身不能通过(图4)。
活检病理检查发现,小肠黏膜中度慢性炎,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80个/HPF),另见渗出、坏死物及肉芽组织。诊疗过程
综合考虑初步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肠炎,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mg静点1周,但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
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距离屈氏韧带300cm及480cm处可见狭窄部位,行狭窄部位切除(图5)。术后病理显示:狭窄段肠壁全层炎,以慢性炎为主伴急性炎,黏膜溃疡及糜烂,肠壁纤维组织及节细胞增生,肠壁增厚,另见肠管肠壁全层急慢性炎,黏膜大片溃疡,局部可见裂隙状溃疡,嗜酸细胞浸润不明显,黏膜下层及肌间血管扩张、淤血,局部可见红血栓,考虑克罗恩病(CD)。
图1 左侧腹部肠腔及脐周见大量液气平,呈阶梯状,考虑:肠梗阻
图2 结肠镜检查:横结肠环腔狭窄,片状黏膜充血、糜烂
专家点评
克罗恩病起病多缓慢,病程呈慢性隐匿过程,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较高。克罗恩病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以小肠最多见,约占70%,其中小肠和结肠同时受累者约30%。由于小肠解剖特点及检查手段的局限,小肠克罗恩病的病变发现与诊断更为困难。
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小肠镜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小肠疾病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克罗恩病的诊断和治疗仍是消化内科医生面临的难题。
本病例小肠CT仿真造影检查发现,小肠局部肠管狭窄及肠壁增厚,并经小肠镜检查得到了病理结果,提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合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初步考虑嗜酸性粒细胞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肠炎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本例考虑为肌层型,给予激素治疗无效,进而行外科手术治疗,最后诊断为克罗恩病。
在克罗恩病的自然病程中,肠切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外科手术不是治愈性方法,术后10~15年50%的患者会复发。
克罗恩病外科手术适应证包括:难治性出血、穿孔、完全性肠梗阻、脓肿、瘘管形成及对常规内科最大剂量治疗无效的暴发型病变等。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